面對消費者綠色消費的浪潮,大型企業尤其是大型零售商會立即做出反應,而沃爾瑪的一舉一動,對於其他企業來說,更是一根頭髮牽動全身。
全球最大零售商沃爾瑪(Wal-mart)在2009年7月6日宣布,將推行「永續性指數」計畫,或稱為「生態標章」,當時共有1500個供應商出席,他們在三個階段計畫中,針對十萬個供應商先做民意調查,從能源和氣候、材料效率、天然資源,以及人們和社區四個領域來評估自己的永續力。
對於台灣的企業尤其是科技業來說,為了要讓自己的產品在歐美等地順利上架,必須配合當地法令,在企業內部積極推動產品製程的綠色價值鏈管理,在傳統供應鏈環境的衡量標準之外,還要考慮綠色供應商的選擇和評價,可以說是一項非常複雜的工程。
而在綠色採購當中,供應商往往因為企業規模小,技術資金人力有限,因此無法開發出有效的環境管理手段,因此採購部門應該向供應商提供必要的技術或資金支持,以保證供應鏈能夠運作。
像是華碩(ASUS)等IT領導大廠,都會固定召開供應商大會,除了輔導本身供應鏈中的廠商做碳揭露之外,連競爭對手的供應鏈廠商,都不分彼此一起輔導。而華碩不僅從2000年開始,就投入大量資金長期做國際的綠色產品認證,更把眼光放得很長遠,希望將來能將綠色概念全面導入設計、採購、製造和行銷等不同層面,做到最完整的企業採購供應鏈綠化。
法規推動促進綠色採購
企業做綠色採購,並不會帶來立即可見的利益,因此多半是為了順應世界各國的法令規定,方便做生意,但同時也是為了做好企業形象,善盡企業CSR的責任。
世界各國對於國家整體推動綠色採購的方式,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模式:一種是如同法國由中央管理機關制定採購計畫,並從基層部門或者地方單位來執行。另外一種則是由國家推出可持續的國家採購政策,輔導協助地方政府或者民間組織團體來推動,像是台灣、丹麥以及日本都是採用這樣的方式。
而為了讓政府與民間組織將環境保護的相關要求規範化,民間綠色採購都會推行環保標章制度,標章制度最早始於1977年在德國推出的「藍天使標章」,而到了90年代,日本、加拿大、美國等為了推動環保的規範化,響應推動各種環境標章,直到1994年,全球20多個環保標章組織成立全球環保標章網路組織GEN(Global Ecolabell Ecolabelling Network),台灣也是創始會員之一,後續並且和美國、加拿大、泰國、韓國等九國簽署相互認證機制,減少不同國家申請標章的複雜度。
像是美國環境保護局環保採購計畫從1993年實施,在民間所有主要家電設備都必須符合美國能源部的標準,製造商必須使用標準的測試程序進行開發,來證明產品的能源使用效率,然後把測試結果印在標籤上,這些標籤貼在家電產品上,就能顯示其能源成本,讓消費者購買時有所參考。
台灣的標章有五種,許多民間企業團體皆已採用,根據財團法人環境與發展基金會總經理于寧表示,國內推展環保標章已經進入第16年,一共有112類、6000多件產品通過標準,也很積極與國外簽署相互認證機制,在國際上來說,算是發展快速、嚴謹度高的一套標章制度。
※延伸閱讀:
‧成為綠色標竿企業的四大步驟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