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8日,對於台灣企業界來說是個特別的日子,台灣證交所與櫃買中心共同公布了「上市上櫃公司企業社會責任實務守則」,期望國內上市、櫃公司在提升公司營運與獲利之餘,還能關注環保與永續議題,善盡企業公民責任。
這樣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雖然只是鼓勵性質,並不具任何強制力,卻是台灣第一次由帶有官方色彩的機構帶頭,推動國內企業在「環保」、「社會公義」與「公司治理」(ESG)的作為。這些作為,也將成為台灣投資人往後判斷企業競爭力及是否購買其股票的重要依據,不再只是參考該公司財報數字等基本面因素。
綠色永續不是賠錢貨,可帶動營運綜效
很多企業都誤以為,追求永續與環保只是徒增公司不必要的成本開支,環保所帶來的成效也不會立即看到,因此認為這種不符合經濟效益的作法,當然可以暫緩。
其實,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當企業具備永續思維,開始採取綠色行動時,不僅能透過一些節能減碳措施,降低公司的營運成本,達到「減法」效果;傑出的綠色治理與環保創新思維,還可望為公司帶來可觀的「乘法」效應。
舉例來說,創立於1999年的「道瓊永續性指數」(The Dow Jones Sustainability Index),每年都會挑出在永續發展上表現最出色的企業,作為道瓊永續性指數的成分股。許多國際知名投資機構,都會參考這份報告內容,作為篩選投資標的的依據。
目前台灣已有三家企業被選為成分股,分別是全球晶圓代工大廠台積電(TSMC)、聯電(UMC),以及面板大廠友達(AUO)。這也難怪外資每回在購買台股時,這幾家公司總是他們的首選。
國內企業可以學習這些綠色典範企業,嘗試把「企業發展策略」與「綠色永續」,巧妙融合在一起,以激盪出彼此加乘的綜效,而非額外的成本支出。
環保法規壓陣,綠企業才能保有未來10年競爭力
不論是台灣的企業社會責任守則,或是國際上的道瓊永續性指數,都是透過資本市場的力量,促使更多公司開始關注綠色永續。但是,在這種正向驅動力之外,其實有愈來愈多國家藉由環境法規,迫使企業必須跨出永續的第一步。
來自國際社會的減碳壓力,已讓不少國家開始研擬課徵「能源稅」與「溫室氣體排放稅」,要藉由綠色稅賦制,嚴控溫室效應繼續惡化。以目前學界建議的碳稅稅額來說,企業每排放1公噸的溫室氣體,就得繳交國庫750元。如此高額的碳稅,對於業界不少排碳大戶來說,勢必將造成嚴重衝擊。
另外,行政院賦稅改革委員會積極推動的能源稅,也將衝擊與民生物價息息相關的電費與油價。能源稅一旦開徵,油價將年年上漲,未來油價的基本費率將從每公升50元起跳。新能源稅制不只衝擊油價,電價也將連帶飆漲。如果依照賦改會的版本,台電估算未來10年內,電價將從現行的平均電價2.73元,飆漲四成至3.82元。
高額的能源稅與碳稅,對於企業營運成本將是極為沈重的負擔,如果國內企業再不即早節能減碳、啟動綠色管理,等到真正開徵綠色稅制的那一天,你的企業競爭力將被硬生生削減一大半。
綠色與永續不僅牽涉到企業成本,它還是一門重要的生意經。有一些品牌大廠就因為違反歐盟國家的有毒物質標準,而慘遭退貨、罰款的命運。
日本電子大廠索尼(SONY)在8年前,曾因為PS2遊戲機電線的鎘含量,超出荷蘭政府所頒佈的有毒物質標準,而讓總價值超過2億歐元、數量高達130萬台遊戲機,全數遭到退貨。最後,SONY還為此繳交了1,700萬歐元的罰金。
這樣的代價實在太慘烈,也使得索尼從此積極推動環保與企業社會責任,並從企業組織落實綠色管理,要從產品設計、生產製造、行銷與公司治理上,統統成為綠色企業的典範。現在,索尼已成功搶回綠色消費市場的發球權。
※延伸閱讀:
‧企業綠色採購浪潮來襲!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40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