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小故事大哲理──淺談寓言(上)

馮品佳    

在有文字書寫之前,人類是依靠口語故事傳遞訊息,許多古老的智慧就存留在這些故事裡,寓言也由此而生。寓言的英文fable之拉丁字源是fabula,也就是「小故事」。做為一種文學的次文類,寓言是以文載道,以淺顯而具體的比喻故事表達具有道德、哲理、與教育性的深奧義理。它的基本形式是一則簡短的故事,以擬人化的動物或無生物、神話人物或生物、或是自然界的力量等做為主人翁,最後言簡意賅地指出道德寓意。寓言故事中的主角通常有固定的刻板形象,有時以喜劇化的方式揭發人性的醜陋面,利用嘲諷的方式抒發己見,有時也以嚴肅而富哲理的故事教化人心,以各種不同的排列組合傳達亙古不變的善知識。



古今中外都有寓言故事,蘇美、埃及、希伯來都有傳世的寓言故事,而中國的寓言故事更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我們所使用的許多成語其實大多源自中國古代寓言,可以說是古老智慧在現代日常生活不斷流通的最佳範例,像是出自於《莊子》的「井底之蛙」、出自於《孟子》的「揠苗助長」、出自於《韓非子》的「守株待兔」、出自《戰國策》的「鷸蚌相爭」、或是出自於《列子》的「愚公移山」等等故事,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華裔子孫。



我們可以用《山海經》裡的〈夸父逐日〉做為中國寓言的一個例子。〈夸父逐日〉訴說的是巨人夸父想要追逐太陽、最後渴死的故事。原文是「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表面上夸父的死亡代表人類的失敗,但是他在臨死之前棄置手杖,化做美麗的桃林,帶給後世子孫遮蔭的樹林與甜美的水果,是極具創造性的行動。這則故事只有短短三十餘字,卻包含複雜的寓意,一方面是讚頌夸父這位悲劇英雄式的神話人物遠大的志向與堅定的信念,也記錄了古代人民與自然力量的抗衡與追求光明的欲望;另一方面,夸父逐日之舉也成為自不量力的終極代表。如果置放在現今環保生態的論述之下,或許也可以將這個故事做為人類想要掌控自然而遭反噬的例子。人類與自然之間競爭性的關係從上古時代延續至今,以今日看古早的寓言,當然也會有不同的思考層次。



同屬亞洲文明發源地的印度也有許多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在古老的史詩《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與《羅摩衍那》(Ramayana)之中都插入寓言故事。印度寓言的特點在於除了道德寓意之外,還有情感層次的發展,主要目的是教育領導階級如何治理國事、選擇朋友等等的指引,其中最有名的是西元前三世紀的《五書》(Pantchatantra,或是Five Books),十一世紀時就經過翻譯而在西方世界廣為流傳。《五書》以作者為三位無知的王子說故事做為敘事框架,藉由動物寓言故事教導王子們如何為人處世。而這些寓言多半以連環故事的形式出現,衍生出不同的故事群組,其中也引用了許多佛陀的本生故事。我們可以《五書》中一個大家相當熟悉的故事〈笨獅與聰明兔〉為例。從前森林中住著一隻凶猛的獅子,小動物害怕獅子,為了保命,所以協議每天奉獻一隻動物給獅子當作食物。這一天輪到一隻老兔子做犧牲祭品,聰明的老兔子不慌不忙一直等到日落才去找獅子。飢餓的獅子非常生氣,兔子卻回答是因為森林來了一隻更凶猛的獅子,吃掉了所有的兔子。生氣的獅子決定向這隻獅子挑戰。兔子引導獅子到水井旁邊,讓獅子對著自己的倒影張牙舞爪。激動的獅子最後跳入井中而淹死,森林也恢復了平靜。這則故事的主要寓意是聰明可以戰勝蠻力,所以年老力衰的兔子可以為森林除害。《五書》中還有許多其他的寓言也是強調智取的重要,像是聰明的猴子逃過鱷魚的詭計等故事,對於統治者以及其一般人民都是相當重要的教誨。



另一個故事是〈婆羅門的禮物〉。古早時候有一位婆羅門在替一個富翁做法事之後得到一頭牛作報償。婆羅門牽牛回家的途中遇上了一個三人詐騙小組。三人沿路埋伏,第一個人遇到婆羅門時說他牽的是一頭驢子,第二個人說是一頭豬,第三個人則說是一隻野獸。婆羅門以為自己所收到的禮物是會變形的惡魔,嚇得逃之夭夭,讓三個騙子也得到了牛。故事的寓意是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跟中國傳說的三人成虎其實有異曲同工之妙。故事很明顯的也是在諷刺婆羅門階級。在印度的種姓制度裡,婆羅門的階級最高,理論上最有智慧,修行的道行也最高深。但是在這則故事裡虔誠修行的婆羅門卻因為耳根子太軟,被三個遊手好閒的小混混給騙了,多年的修行不敵重複訴說的謊言,以至於魔由心生,損失了財物,也顯示出「上等人種」愚蠢的一面,在古老的印度可以說是相當大膽的做法。



亞洲還有許多其他的寓言傳統,也不乏伊斯蘭的宗教寓言。有一則蘇菲寓言很值得一提。一位漁夫在天亮之前就來到河邊準備捕魚,在黑暗中發現一小袋石頭。漁夫百般無聊之際把小石頭往河裡扔,打發等待黎明的時間。當旭日的光芒照射到他手中最後一顆的石頭時,漁夫赫然發現手上拿著的竟然是一顆寶石。他在黑暗之中竟然把富可敵國的財寶給扔掉了!漁夫滿心懊悔,但是已經追悔不及。漁夫在黎明前短暫的時刻喪失了珍寶,正如同我們一般人的浪擲青春,直到生命的盡頭才後悔莫及。這則富含宗教哲理性的寓言,主要是指出世人如何在無知、無明的黑暗狀態之下丟棄了我們最珍貴的智慧、慈悲、快樂等等財富。然而相較於終其一生渾渾噩噩的凡俗之人,漁夫仍然是幸運的,手裡仍然留下最後一顆寶石,雖然在黑暗中他失去了大部分的財富,但是仍然保有最後一顆寶石,提醒著他要記取教訓,珍惜生命。



◎作家簡介

馮品佳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英美文學博士,現任交通大學外文系教授,中華大學特聘講座教授,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理事長。曾任交通大學教務長、外文系系主任及中華民國比較文學學會理事長等職。曾獲2007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主要研究興趣在於英美小說,女性書寫,離散文學,少數族裔論述以及電影研究。



※延伸閱讀:

‧小故事大哲理──淺談寓言(下)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二月號316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224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