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來自地心的禮物——地熱發電

文/李珊    

位於板塊邊界的台灣,斷層密布、地震頻仍,很多人不知道這種地質環境卻讓上天給了份大禮——地熱。環顧全球已積極使用地熱的國家如美國、菲律賓、日本、冰島等,無一不是位於板塊邊緣。



為何板塊邊緣地帶的地熱特別豐沛?這要從地球的構造說起。



原來,地球最內部的「地核」溫度可高達4,500~6,000℃;中間的「地涵」約在500~4,500℃之間;最外層的「地殼」則從地表向內每公里約升溫30℃。地球蘊藏的巨大熱能就是廣義的地熱。



地球內部熊熊熱能雖被阻隔在岩層下,不容易傳到地表,但在地殼破裂處,也就是板塊構造邊緣,形成許多縫隙,讓熱能較容易傳到淺處供人類開發利用。例如溫泉是在多孔性岩層中儲存的地下水經地熱加溫,透過「板塊推擠」形成的斷層和褶皺孔隙而流出地表。而台北大屯山終年不斷冒出的蒸汽,則是「板塊隱沒」,造成火山活動,以致地溫升高,使大量熱能與流體傳到地表。



能源危機啟動地熱開發



地熱蘊藏甚久,人類約在一百多年前發現地熱的秘密,開始利用在工業加熱或農業的溫室培育。義大利人還進一步發現地熱可用來發電;從1904年首次成功發電後,世界各國就陸續開發。



1973年全球發生石油危機之後,世界各國更積極從事地熱探勘,希望儘速開發自己國內的自產能源以取代石油。目前美國每年的地熱發電量排名世界第一,其次為菲律賓、墨西哥、義大利,近年澳洲亦積極開發中。



近三、四十年來各國發展的技術都屬於地殼「淺層地熱」的開發,也就是在多孔性或裂隙較多的岩層中,以水和蒸汽為媒介把熱能帶出地表,就是「地熱田」。



地熱發電是以地底取出的蒸汽來推動渦輪機旋轉發電,原理和火力發電相同,但火力發電推動的流體必須燃燒重油、天然氣或煤炭,燃料運送費時且會造成汙染,但地熱等於把鍋爐和燃料放在地下,只要把蒸汽取出就能發電。



淺層地熱技術成熟



宋聖榮指出,和台灣同處環太平洋火山帶西緣的菲律賓,在美國技術和資金援助下,已裝置1,931MW電廠,占該國總發電量的13%,成為世界第二大地熱發電國。其他如冰島在2006 年地熱發電已占全國一半的電力。



相對於二十幾個進行地熱發電的國家,台灣的腳步是走走停停。



政府自1965年即開始做地熱資源的探勘與生產。先後曾在台北大屯山及宜蘭大同鄉清水、土場等地熱區實施鑽探,鑽獲豐富的高溫熱水汽。其中以大屯山蘊藏最多,但因位於國家公園內及酸性腐蝕等問題,轉而以清水地熱為重點開發基地。國科會並在清水利用地熱試驗發電成功。1981年建立了地熱發電廠,曾是全球第14個地熱發電的國家。



清水地熱電廠功敗垂成



工研院綠能及環境所研究員歐陽湘表示,清水電廠的裝置容量為3MW,初期營運時發電量曾達2MW以上,效率頗佳。但後來熱汽產生量逐漸減少,又因井管、井壁被熱泉中的結晶物阻塞,使發電效率逐年下降到0.5MW,1993年電廠終告關閉。加上當年石油價格下降,政府相關研究和開發也暫告中斷。



歐陽湘分析當年功敗垂成的原因指出,第一是發電機組的問題,當時主流的機組是以蒸汽推動渦輪帶動發電,但清水地熱田淺層產出以熱水多,蒸汽只占20%,熱水並未用來發電,實屬可惜;其次為了要追求產能,井口閥門全開,導致壓力降低得太快,使「結垢現象」(熱水中的礦物質原本溶於水中,因壓力、溫度驟降而結晶沉澱,堵塞通道)嚴重。第三是抽出的熱水量太大,而相對地自然雨水補注不足,地下水過度流失,才造成產能逐漸衰竭。



「這些問題以新一代的觀念和新技術都能克服了,」歐陽湘表示,工研院近年專注研發抑制結垢、結垢後的洗井,以及把抽出發電後的水(尾水)以另一井再回注到地底等技術,除了可保持地下儲水層的水量,還能解決熱水排放到河川造成的環境衝擊。



這些淺層地熱相關技術目前在國外已十分成熟,但由於台灣地質與地形的複雜度高,仍須研究單位做本土化應用的修正。1994年工研院的資料顯示,台灣淺層地熱資源將近1,000MW,但能開發出多少,需要進一步探勘。





宜蘭大同鄉的清水及土場經過實地探勘地熱潛力十足,值得積極開發。圖為蘭陽平原。(攝影/藍春曉)



深層地熱明日之星



傳統淺層地熱的利用,受限於地熱流體的多少以及是否有天然裂隙構造;蘊藏在地底深處3,000~10,000公尺間的熱能更是龐大、也較不受地域限制,正是近年各國積極投入研究的領域。



宋聖榮解釋「深層地熱」和「淺層地熱」最大的不同在:淺層是藉由地下的熱水或蒸汽以自然湧出方式把熱能帶至地表,深層則是以外力把地表水打到地層內,靠地溫加熱後再把熱能帶出來利用。



歐陽湘表示,開發深層地熱的新技術泛稱為「強化地熱系統」(EGS)。美國、歐盟和澳洲都已投入相當多研究,例如美國歐巴馬總統2008年上任後就通過3.5億美元的地熱預算,多半用於EGS的開發。歐盟及澳洲的名稱雖不同,但概念類似,都是從地表注入水後,在岩層中製造人工裂隙,讓流體在其中流通;而裂隙該怎麼走才有效,和壓力、岩層結構、溫度等都有關,正是技術的所在。EGS除了注入水體,也可以打入二氧化碳把熱能帶上來;或直接在各井中做熱交換,再送到系統去發電。



「據美國麻省理工學院Tester教授團隊的估計,全球深層地熱發電潛能是地球化石燃料發電潛能的300倍,」宋聖榮表示,地熱巨大的潛能可說是取代快速耗竭化石能源的希望之所繫。



深、淺地熱皆優



台灣發展EGS的優勢在於5成以上土地的「地溫梯度」(從地表往下每公里上升的溫度)為40℃,有些地區甚至更高,比別國的地溫梯度(30℃)高出至少10℃,也就是說,人家要拿到200℃的熱能須鑽井到5,000公尺深,台灣只要鑽到淺於4,000公尺即可,先天條件優人一等。



國科會地熱計畫協同主持人、台大地質系教授劉聰桂表示,所有的地下資源例如石油、天然氣、金屬或非金屬礦的探勘,初步概查估計後,還需要經過詳查,才知道哪裡最值得開發、如何開發。而探勘也是漸進式的:初步以地表地質、地球物理(震波、地電阻、大地電磁等)、地球化學(水質、氣體)等方式大面積探測,再配合鑽探淺井,最後鑽探深井、取樣分析等,十分曠日廢時。所以學界立場是愈早開始愈好



宋聖榮強調,地熱不僅對環境友善、不排放CO2、運轉率高、能夠成為基載電力外,還有一大優勢——對天災忍受度最高。這次日本9 級大地震引發海嘯,福島核電廠受創嚴重,導致輻射外洩大災,但鄰近幾座地熱發電廠卻毫髮無傷,發電量也沒受影響。地熱電廠的建地因為可選擇性高,不需要建在海岸、河邊,非常適合地震與颱風頻仍的台灣積極發展。



造物主給了台灣一個來自地心的大禮物,如何善用這個資源,還有待相關研究的整合,並積極採取行動。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03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光華一年12期 0 1500  
光華一年12期續訂 0 12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