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開車族一定有過這樣的經驗,在平緩、順暢的道路上行駛時,只要稍踩油門,車子就會加速前進。在不知不覺當中,油門愈催愈快,駕駛人也樂於享受高速馳騁的速度感。然而,當遇上崎嶇蜿蜒的道路,如果依舊猛催油門,絲毫不踩煞車減速,車輛極有可能失速打滑、甚至翻車。
在商場上,有不少企業同樣面臨了「加速陷阱」(acceleration trap)的危機。所謂商場如戰場,企業時時都得面對彼消此長的殘酷競爭,為了衝出最高績效,有些企業開始承接自己可能負擔不了的沈重業務,要求組織在短期拚出最高業績,甚至縮短產品開發時間、擴編業務,只為加快公司的營運速度。
在公司員工集體衝刺下,通常都能不負企業高層期望,創造亮眼的績效。然而企業高層卻誤以為這種狂熱的工作步調,應該成為未來工作的常態。瑞士聖加倫大學教授布拉琪(Heike Bruch)就在《Harvard Business Review》著文表示,如果企業把短期衝刺展現的驚人績效,延伸為長期的超載負荷,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將造成極大風險。
舉例來說,如果企業為了防範競爭對手的淩厲攻勢,只能採取多產品線、擴展業務方式回防。短期內,也許會因為業務擴張而有立即的收益回饋,但長期下來卻可能造成營運方向失焦、公司核心能力萎縮,產品品質因而下滑,喪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優勢。
加速陷阱不只會削弱企業的經營優勢,就連員工的熱情,也可能在超重的工作量與急迫的工作步調下消耗殆盡。當員工開始彈性疲乏,老闆就會誤以為員工是因為不努力、執行不當,才會達不到目標,員工因此大受譴責、老闆則更加緊迫盯人。在這樣的惡性循環之下,精疲力竭的員工對工作將完全喪失參與感,更遑論全心投入。人員的高流動率也將難以避免。
管理學上的普克定律(Packard's Law)曾說,當一家公司成長速度,總是高過於延攬人才的速度時,這家公司就不可能成為一家A+的公司。因此,管理大師柯林斯(Jim Collins)提醒,假如企業找到對的人才的速度,老是跟不上於成長的速度,企業的發展不僅會停滯,更可能倒閉。
在「加速」和「減速」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全球知名的能源與電力系統巨擘──瑞士ABB集團,在90年代初期就因為在亞洲與東歐的大舉擴張,以及伴隨而來大量購併案而強勁成長。在經歷了輝煌的成就與巨大的成長後,ABB集團執行長開始要求更多、追求最高營運效率,因此採取了積極的變革與管理方式,期望激發出最佳績效。
在營業額成長一倍之後,ABB集團卻開始面臨「失速」危機。為了達到高層訂定的目標,公司不同部門開始「踩線」,爭食彼此客戶。甚至有ABB的客戶,曾連續面對8名ABB業務員的疲勞轟炸,要求該客戶採購ABB的產品,讓他不勝其擾。
不只是ABB集團,許多企業在經歷了令人振奮的成長後,也開始落入了「加速陷阱」。
曾經以小蝦米之姿力抗大鯨魚的國內晶片廠威盛,10多年前曾在全球半導體市場造成大驚奇。無懼於晶片龍頭廠英特爾(Intel)獨佔地位,威盛曾立誓打破英特爾神話,成為「亞洲英特爾」。威盛後來推出的PC133晶片組,果然在市場上成功打響名號,成功掠奪了超過五成的市占率,讓英特爾硬是栽了個大筋斗。2000年時,威盛還以629元的天價榮登台股股王,市值高達台幣1,258億元。
處於全盛時期的威盛,開始趁勝追擊,積極向外擴充事業版圖。從1999年開始,陸續收購了5家公司,購併金額高達150億元之多。威盛總經理陳文琦甚至提出了迦南計劃(Project Canaan),要全力進攻光儲存晶片、繪圖晶片、CPU與網路晶片四大領域。然而,後來的投資結果卻完全不如預期,「燒錢」的速度遠高於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