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尋根 靠創意結果
台灣一直很努力在走出代工產業。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好的設計者,但是設計產業大環境的專業度,恐怕還是落後了一點。
這幾年,泰國的工藝品以自然、清簡的美學概念,在國際設計市場上嶄露頭角,但是以當地工藝家現在的能力,應該是做不出這麼有國際市場的作品。異數宣言的設計副總監陳俊豪分析,泰國工藝品,多半是歐美設計師到泰國當地找工藝家來執行他的設計。「泰國人也許知道如何深植傳統工藝技術,但是要談開發商品,歐美的設計專業度才夠,能掌握市場上哪一塊可以做。」
另外一個值得借鏡參考的就是日本。日本人習慣以「文化」來定位工藝品或設計品的價值,能透露出非常深層的文化內涵,並且精確的反映民族性,不只有國際賣相,也能讓人一眼就能辨識出它的「大和精神」。
去年的兩個展「亂有秩序」與「五十凳」,可以說是一群本土年輕設計師的「尋根之旅」。策展的動機,是因為他們常在思考,什麼叫「台灣的設計」?台灣出產的設計品,如何能被國際看到?而設計的主體性是否也具備國際可見度?
這群設計師後來接受台灣創意設計中心的邀請,投入去年十月第一屆「時尚工藝」策略聯盟,向傳統工藝家取經,繼續進行尋根之旅。
陳俊豪提出他的觀察,「對設計師而言,『根』就是自己人看待自己生活跟文化的角度;就是我們常在講台灣的元素。從這邊出發,完成設計,才有可能在國際市場中突圍。」
現任IPEVO愛比科技設計中心設計總監的柯迪介也說,「3C產品設計,走的是international的風格,歐美、台灣、東南亞設計出來的產品其實大同小異。但是工藝品不同,要有文化的獨特性,工藝家的手感的生命力,這就不是其他國家設計師能夠取代的路線。」
從專業角度,設計師要看的是下一個五年或十年,產業跟消費市場的流行趨勢,已經進入生產的商品,要比較其一年後在市場上能有多少競爭力。流行可能會因為主觀看法產生差異,但就美感經驗而言,還是能抓到市場的走向。陳俊豪分析,未來十年的設計產業仍會朝「手感藝術」、「自然材質」、「環保的」走,手工藝品因為能重新詮釋人的價值與藝術,通常也在環保上較佔優勢。
這種轉變多少受到歐洲對工業革命反思的思潮影響,人漸捨棄等質的、大量複製的商品,轉而追求有個性、在藝術層面有熱情的東西。而消費習慣,包含未來的3C產品,應該會朝向少量且多樣,好去支援更多不同族群,滿足經常透過更動擺設的來彰顯個人品味的需求。因此,設計品數量不多,但推陳出新速度要夠快。
如果以上面這些條件來判斷,台灣的傳統工藝,竹編、細銀、蛇窯、藍染等都是「潛力十足」;剩下的就是誰來「推波助瀾」而已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