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在總統選舉敗選後,開展對路線的檢討。段宜康開了第一炮,談了三個原因:清廉形象受質疑,個人操守問題惡化為全黨的集體墮落、本土化價值成為對外切割和對內鬥爭的工具,以及執政內容背離進步價值。除了重建形象外,還建議應該建立民進黨價值體系:因應選制改變,革新提名機制,並重建與社運團體之夥伴關係。此外他還認為在這些問題上,陳水扁總統應該負最大責任。
其實段宜康主要是談民進黨敗選原因與建議,但是媒體卻把重點放在陳總統是不是要負最主要責任上,於是引起黨內的不同反應,媒體自然又再炒作一番。
不檢討民進黨的路線,改革將無從談起,但檢討問題應該對事不對人。問題是,事是人做的,要完全避開人也很難,因而在涉及個人時要盡量小心謹慎。那些對段宜康言論有不滿的,我認為有兩種情況,一種是擔心誘發黨內的爭論,對團結不利;一種還是從派系利益思考問題。前者我們要尊重,但是爭論不可避免,如何心平氣和、大局為重,不要傷害基本團結;後者則是這次檢討敗選必須改革的現象,如果無法從派系利益鑽出來,民進黨勢必分裂,或者停步不前而泡沫化。
其實在談到責任問題時,段宜康表示了不希望這是變成獵巫的行動,紮一個稻草人把所有的箭射到他身上,然後放一把火燒掉,這個黨就除罪了。他說,難道其他人都沒有責任嗎?「其他人共同縱容、閉著眼睛不看,就可以避開對支援者與黨的責任嗎?」但由於媒體喜歡炒作黨內派系紛爭,因此段宜康在涉及「人」的問題時需要特別小心,甚至可以拒絕回答;因為哪怕你設了防火牆,下了許多「但書」,媒體還是會丟掉其他而專門挑出陳水扁問題。這是近八年來台灣某些媒體的慣技,攻其一點,不及其餘,達到妖魔化民進黨而將之摧垮的目的。現在這些媒體已經達到目的的一半,把民進黨拉下台;他們還會趁勝追擊,利用民進黨檢討路線的時候繼續挑撥離間,達到徹底打垮民進黨的目的,讓國民黨永保政權。
總之,改革先從對事不對人開始,改革路線清楚了,以往的錯誤誰該負責也就會水落石出。然而這也不是追究個人責任或找某人清算的問題,而是給後來者提供寶貴的經驗教訓,這是民進黨的寶貴資產,是未來繼續民主進步的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