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廖鴻基/鉤子上的魚 (下)

文/廖鴻基    

也許,我只是比較喜歡看見牠在海水裡仍然活生生,並且一身俐落乾淨的模樣。我只是想,還浸在牠的世界裡的時候看見牠,而不是上了甲板被拉進空氣世界後,裹一身自己的血,劇烈而狼狽地蹦跳,完全裸露生命的不堪,掙扎著死去。



這鉤子上的第一條魚仍不斷閃爍身影,盡力藏匿在波光搖擺的水面底下。我的好奇和慾望,也不斷在我心底的各種波光下變形。



相對於水面現實,相對於漁船甲板的現實,水底下的這一切都仿如幻影,都還是未定數。這一刻,我已經完全混淆,到底怎樣的結局才願意滿足自己。



意料中的,或,意料以外。



透過波光和深度,大海輕易就能遮蔽現實、模糊具體,或放大縮小,軟不軟或硬不硬,鮮豔或樸素,多美或多醜……最後這一段水裡,一直都在變化,一直都在跨越,沒有一刻停得住、留得住。



確定是最後一段了,鉤子上這條魚從深深的絲閃狀,浮出到片閃狀,從白皙身影浮轉為斑塊狀的青藍色螢光。當一條魚失去了深度失去了海水,抽象的形影漸漸披上一件具象大衣,終要消失在水裡,終要在空氣裡顯影。



從受餌誘惑到咬住鉤子那一刻起,儘管掙扎,但就像一顆氣泡終要浮出水面,這條魚因為棍索連接,已經走上可能失去海水庇護失去了隱匿能力失去自由自在的一條岔路。



當魚隻一旦被拉出水面,不得不完全赤裸,過去那遮著水掩著距離的日子已經不再,確定了身分,決定了身形,明白了大小。接著,就要融入無可逆轉的褪色、燃燒、化成灰燼,這空氣世界的消化規則。



應該是不願意被定形,不願意被決定,所以一路拚命掙扎。



看著魚隻被拔取的過程,我常看見自己的羞赧。



「嗚喂——」關鍵時刻,阿康伯抽空一隻手快速比了個方向並昂揚喊了一聲。



貪看鉤子上這條魚而單手單腳操作船隻,儘管相當謹慎地在漁人和旁觀者之間游移,終究還是閃了心思怠慢了漁人職責使操作慢了半拍。阿康伯手上掌握一切訊息的棍索相當敏感,讓他背後像是長了眼睛,明白這一刻喜歡看魚的我一定心有旁騖。十分確定,這一聲不是魚隻將要浮出水面的歡吟,這是阿康伯再次警告我,立即擺舵操船,收回融在水裡的心神。



當魚隻浮出水面剎那,海水攤開她的手掌不再為這條魚撐持不再為這條魚做任何努力。關鍵被打破了,這條魚已經被大海放棄。阿康伯手勢一鬆,棍索不再因掙扎而緊繃,這條魚張著口匆匆嚥下幾口空氣,顯然已經失去最後機會。



拉出水面的這條魚,已經不是之前漂在水中的魚影;拔上船舷的魚,也已經不是原本水裡那條魚。所以印在魚類圖鑑上,或躺在漁市、漁攤子上的魚,都已經不是牠們原來的面貌。何況是處理、料理過的。



知道我曾經討海,聚餐時,常被問到盤子裡這尾什麼魚。大多數我會搖搖頭聳一下肩,除非轉也轉不開,對方堅持這問題不放,只好幾分猜測答了個大概。不是不懂,而是一直無法將海上拉拔過的這些魚,比對已經躺在餐桌上的魚。



不僅是生熟、顏彩、動靜、鮮度、場所差異懸殊的問題,而是海上每一條魚都有漁撈過程,特別是沿海傳統漁撈,人與魚的拉拔往往讓漁人生命與魚之間有了一場場不僅是食物面的深刻交集。



海水裡自由自在的魚,被漁具攔截到的魚,拉拔中掙扎的魚,甲板上蹦跳的魚,漁市場等候拍賣的魚,躺在餐盤子裡的魚,同一條魚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面貌。海鮮吃食是整個過程的末梢,因為漁撈經驗,我心中的魚不只一幅容貌,也不單單只跟我的腸胃交集而已。



(本文收錄於聯合文學出版廖鴻基新作《回到沿海》)



◎作者簡介



廖鴻基



1957年出生,花蓮人,花蓮高中畢業。曾經討海、從事鯨豚生態調查、規劃及推動賞鯨活動、發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隨遠洋漁船從事台灣遠洋漁業報導、率隊執行繞島計畫、隨貨櫃船執行台灣海運報導、受邀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訪問作家。曾獲多項文學獎。著有《討海人》、《鯨生鯨世》、《漂流監獄》、《來自深海》、《尋找一座島嶼》、《山海小城》、《海洋遊俠》、《台11線藍色太平洋》、《漂島》、《腳跡船痕》、《海天浮沉》、《領土出航》、《後山鯨書》、《南方以南:海生館駐館筆記》、《飛魚.百合》、《漏網新魚》、《回到沿海》,及編著《臺灣島巡禮》。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171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