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求職季一到,各種與大學畢業生相關的新聞就多了起來。比較各地應屆大學畢業生所面對的問題,機會與薪水都是困擾。
《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信用緊縮攪亂財金市場和美國經濟下滑兩大因素之下,今年的大學畢業生將進入一個近年來最艱困的就業市場。賓州全國大學與僱主協會今年2月所做的調查顯示,企業只計畫增雇8%員工,而在各投資銀行紛紛進行縮減的財務服務業,預期今年的僱用只增加7.5%。這些數字與去年秋季的調查相比較,就會發現一直在下降中。
而在中國,對2008年大學應屆畢業生來說,最糟糕的是在通貨膨脹形勢下,起薪水準未增反降。中華英才網發佈的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四個城市大學應屆畢業生薪酬調查,發現企業願意給畢業生的薪資都有所下降,甚至下降幅度達人民幣1,000元之譜。
如果只看上海,多年來上海應屆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也一直未上漲,平均月薪在人民幣3,000元上下,收入最高的金融行業,月薪也不到4,000元。對於畢業生起薪水平不變的原因,專家分析,可能是因為人才供給過剩,每年畢業的中國大學生人數實在太多,而且絕大多數的人並不具備企業所需要的技能。
香港的狀況比較好,近年因為經濟發展持續暢旺,大學畢業生找工作比較容易。香港大學先前調查了約二千多名去年畢業的大學生,除去選擇深造的人之外,就業率高達九成九,創下該校歷史新高。畢業生平均月薪為一萬七千多港幣,較去年增加逾一成二;月薪達二萬港幣及以上的佔兩成四,較前年增加了十個百分點。
回來看臺灣的就業市場。主計處官員表示,近年內需不振,導致創造大量就業的批發零售業等服務業,薪資水準偏低,1到2月經常性薪資雖有1.84%的漲幅,但今年同期的消費者物價漲幅卻高達3.41%,創下13年來新高,馬上吃掉這些微的薪資漲幅。在這種狀況下,今年畢業的大學生所能拿到的起薪,也可預見沒什麼成長空間。
根據我們進行第24年的「企業求才態度調查暨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調查」發現,隨著全球化的激烈競爭,社會結構產生劇烈變動,好學校通往大公司、好工作的天梯已經斷裂,年輕的這一代,正面臨畢業生人數供過於求,素質不見得有所提升,企業嚴加篩選的窘境。
其實,從人力供給面來提升人力資本競爭力方面,就業市場中勞動力的供給不只看數量,更重要的是要看品質。本期封面故事,希望能與企業一同找出,如何針對這一代年輕人的特質,在人力資源政策上做因應,而能從其中找到真正優秀且適合企業的人才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