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工作的天堂,要求的是專業技術、能力與經驗,唯有提升實力,才不會從天梯上摔下來。
就業市場之於大學畢業生,正像一把從中斷裂的天梯,不但目標的天堂爬不上去,一不小心沒抓牢,還會摔得粉身碎骨。
從人口數量與人纇成長演進的長河來看,一個人從出生到大學畢業,因為出生率降低、經濟環境、教育制度等環境的變化與更迭,當他進入職場時,就業市場也會產生供需結構性變化,若恰巧彙集多種不利因素,勢必引發一場「完美的風暴」。五月畢業季到來,畢業生求職人潮湧入就業市場,可以預期一場暗潮洶湧的風暴即將上演。
今年大學院校家數共164家,大學畢業生已增至22.8萬人,較十年前的8.5萬人,增加了2.68倍,隨著大學錄取率的節節高昇,從2004年的87.05%,到2007年的96.28%,加上出生人口逐年降低,從1986年的309,230人到2007年的204,414人,不僅大學名額供過於求,考試已經失去素質水準的把關作用,「大學錄取率」不代表水準以上,大學畢業生多如過江之鯽,企業求才,看的還是學生本身的能力與條件,大學畢業生面對就業市場時,嚴酷的考驗才真正開始。
從企業需求端來看,企業人才取得的管道增多,上市櫃、知名公司一到畢業季,大舉進軍校園獵才的情況已不復見,多數採取目標選才,從萬中選一,前進校園挖掘有潛力的菁英人才。對絕大多數求職的畢業生來說,則是面對多個蘿蔔一個坑的競爭環境,企業每一場公開徵才的筆試與面試,都是競爭激烈的競技場。
進入大學容易,相對畢業生的「最後一哩」走得並不輕鬆,根據《管理雜誌》2008年大學應屆畢業生就業意向暨企業求才態度調查顯示,今年畢業生的就業意向、就業準備、求職標準和往年有很大的不同,當踏上這最後一哩路,「就業錄取率」將是他們追求終點勝利的目標。
就業地點 在地族增加,中南部企業容易找人
由於城鄉差距拉近,「在地族」快速增加,約有七成畢業生想留在家鄉工作,「在外打拚族」減少,想到外地工作只有三成。
過去,由於台北的工作機會多,家鄉的工作機會少,很多家在中南部的大學生,畢業後會北上找工作,形成龐大的「在外打拚族」,這種情況已經明顯轉變,分別在台灣北、中、南地區,都約有七成的人選擇在家鄉工作,這說明只要家鄉有就業機會,多數人不見得一定要北上。
由於中南部的科學園區增加,為中南部科技人才創造就業機會,此外,精緻休閒產業如遊樂場、餐飲、旅館等產業快速成長,也提供當地的就業機會,據一位高雄餐飲大學的畢業生表示,會留在家鄉高雄工作,是看到當地產業快速發展,工作機會很多,一方面也可以和家人互相有個照應。
總體來說,畢業生並不想到太遠的地方工作,連最近上班族很夯的中國就業,畢業生知道自己多半沒有機會,只有1%的人希望可以到對岸工作,而一畢業就想到其他國家工作也不多。
就業準備 大學生重證照、實習
今年大學畢業生從就業觀到就業準備比想像中來得積極,從調查結果顯示,除了二成的人沒做準備,八成的學生在校期間就開始做就業準備,一般大學生以考證照、實習工讀、參加就業學程、參加社團為就業鋪路,科技大學與技術學院以參加校際競賽來提升自己的就業籌碼。
畢業生認為最佳的就業準備是證照、實習工讀,他們視證照為第二專長,一般大學生較重視語文、電腦方面的證照,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則重視專業技術證照,其他像律師、會計師、心理諮商師等「師」字類的系所,則是證照與實習兼重,他們為了更早獲得實務經驗,甚至安排「全職實習」,也就是大三或大四一整年,到公司實習一年,這一年每天上班、從工作中學習各項專業技術、工作技巧,而學校也將「全職實習」視為必修學分。
反觀企業,有實習經驗、語文能力強、有專業證照、專業技術,也被企業列為重要的條件。由此可見,在企業心目中,經驗與實力,是最搶手的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