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向天爭一口飯 布袋小鎮的百年追尋

文/人籟編輯部    

有一塊土地,四百年前是淺海,隨著水文變遷,漫成一片海積地。漢人來了,待下了,開塭飼魚,築棚養蚵、闢埕曬鹽。又經歷日治、戰後,兩三百年的光陰,成就一處飽滿魚鹽之鄉。她叫布袋。





一如台灣許許多多的地方小鎮,打開布袋,我們看見交錯縱橫的歷史因果與五味雜陳的人情糾結。以布袋小鎮自然和人文環境的幾番變遷為借鏡,我們試著重新思考:地方發展與環境維護是一個互相影響的動態變化過程。





布袋曾經多角繁榮。除了豐厚魚鹽,在台海水路仍扮演重要角色的年代,它幾度占有地利之勢,是貿易往來的重要門戶,商賈往來,車水馬龍,鬢影交錯,夜夜笙歌,在戰後初年曾有「小上海」的美名。





布袋享有白金盛名。昔日鹽場規模勇冠全台,曬鹽是最親近大地的勞動,人以汗水潤澤土地,土地則回報以雪白晶亮的鹽,兩者曾經緊密依存。當曬鹽不敵時代潮流而遭淘汰,失去不只是凋零鹽工的悵然若失,要找回的更在於雙腳踏土的扎實感受。





布袋仍得魚金滿斗。過鹹不宜農耕的軟土之上,圍起塭池放養魚群曾經是既合理又和諧的土地利用。養殖漁業在鹽業消逝之後,本該獨領風騷,扛起布袋地方發展重擔,但一意追求產量的耗能形象,如今卻讓它背負地層下陷的禍首罵名。水車輕拍池面,濺起水花片片,魚金若要取之有道,生態循環或許是最終依靠。





布袋陷入發展徬惶。從「小上海」到海濱偏鄉,被壓抑的不只是繁華的記憶,更有地方光榮的志氣。在上世紀末鹽業即將走入歷史之際,一張應許石化工業設廠的政治支票,曾經掀起對立波瀾。事過境遷,如今工廠沒來,商港待開,布袋人還在追尋。「誰不想要地方發展?」一句話道盡抉擇艱難。





布袋未來峰迴路轉。廢曬十年,南布袋的閒置鹽田彷彿時光倒流般幻化為一片寧靜濕地,但無聲中這片低地環境卻仍在一寸一寸沉陷。曾取於自然的,似乎又將返還自然而去。從保育溼地環境和珍稀物種出發,布袋人能否穩健面對危機,找到魚鹽共生的另類發展之道?





愛恨都是地方,鹹甜都是土地。人與自然之間,並非總是人們介入、改變甚至破壞了自然;相反地,自然也可能在人類無法預期的情況下,因為某段時間的作為,或不作為,反過來產生更多變化,帶給人們思考發展的新挑戰。







本專輯特別感謝布袋嘴文化協會、邱健程生態級水產育成中心、長億蝦魚苗場、嘉義縣生態環境保育協會、台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以及布袋、朴子地方多位熱情鄉親的鼎力相助。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6172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