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訪問成功大學的張院長,他與我分享一個生活上的小故事:有一回他騎腳車到台南火車站換搭火車去參加一個會議,會議結束後回到台南火車站,找到腳踏車時發現他腳踏車的籃子上多了一大包垃圾。
通常我們遇到這種情形,一定會很生氣,心想,「喔!誰那麼沒水準,把垃圾丟在我車上,真倒霉。」然後,順手把垃圾移到其他車子的籃子裡。
張院長的作法就和一般人不同,他二話不說,在大學路美麗夕陽的陪伴下,歡喜的,把垃圾載回學校,再依垃圾分類一件件的把它們放到分類桶。隔天上通識課程時,他也將這個小故事與學生分享;沒想到,幾天後,有4位同學跑來跟院長說他們也歡歡喜喜地處理了他們腳踏車上的垃圾,沒想到那種感覺竟然是這麼的好!
在職場中,你我都曾有過這樣的經驗,那就是接手別人留下的爛攤子─「垃圾」。我們是否常帶著抱怨,然後原封不動地把工作上的垃圾轉移給下一個人,有時甚至再加上一些bonus(個人的批判);問題沒有被解決,只是在工作場合中不停的被轉手,讓問題越滾越大。
本期封面故事談逆轉勝的66堂課,我們試著探討在大環境低迷下,除了節流,還能增加獲利的方法。依獲利的驅動因子,大致可分為:提高生產力、增加客戶滿意度及購買、增加業務收入等。
其中,從員工和團隊的工作效能(Effectiveness)及效率(Efficiency)著手來提高生產力是企業最根本之道。因為,對企業來說,只要提高生產力,客戶滿意度和業務增加都是水到渠成、指日可待的成果。
職場上存在3種不同類型的人——第一是製造問題的人、第二是轉移問題的人、第三是解決問題的人。生產力要達到最佳狀態,無庸置疑要使第二類對生產力沒有貢獻的員工數減少。至於,第一類員工——製造問題者,端看問題的發生是員工「不能」還是「不願」去處理它,如果問題的產生有助團隊挖掘更多的創意發想,這個問題會是一個happy problem。如果每一個員工都能從一個轉移問題的人變成解決問題的人,對工作不但能產生加值(Add Values),甚至能正面影響他人,在工作效率的提升上就是一個逆轉勝。
我常在團隊成員訴說他的工作難處時,問他們一句話,「我了解你所說的情形,那你的建議是什麼?」講求工作效率的組織,主管一定不希望只聽到員工一味的陳述問題及抱怨,卻沒有建設性的想法或建議。員工如果能多做一點、多想一點,事情的結果會有所不同。相對地,當員工提出建議方案時,主管必須能明確的給予支持、做出決定。
根據美國職場一項調查顯示,十分之九的人表示,和正面的人共事,可以提高生產力,但正面態度必須建立在現實的基礎上;這個現實的基礎就是「當責」(Accountability)的精神。每個人都願意為事情負起最終的責任(Buck stops here),主動處理垃圾、解決問題,才能為企業創造最大的獲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