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失去‧重生‧索羅門群島 (二)

撰文/魏明德;攝影/笨篤    

瑪蕾塔島:傳統與變遷



過去,索羅門各島嶼之間的航運往來非常頻繁。為了躲避獵頭族,有些族群會沿著海岸航行,直到遇到安全的避風港,然後在隔開一點距離的地方,打造人造島嶼,以便享有更安全的避居地,或者索性移居到鄰近的島嶼。人們也會划船到可以潛水捕撈貝類、以貝珠錢進行交易、以及透過婚姻聯盟的地方。根據船程的遠近與目的,選擇使用大小不等的獨木舟。瑪蕾塔島的造船業相當活躍。那是朗加朗加(Langa Langa)人主要的活動之一,我們從霍尼亞拉搭乘三到四個鐘頭的船,一抵達瑪蕾塔島,就立即走訪他們的礁湖。



流動者,打造自己的土地



朗加朗加人以流動性與勤奮作風為人所知。有位傳教士曾經記錄某位耆老的證詞:「我們朗加朗加人就像棲息在樹枝上的小鳥。我們沒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除了我們用雙手打造出來的小島。我們出門去捕魚,到陸地上的花園或市場,去以物易物、打聽娶老婆要多少聘金。然後又飛回原本築巢的樹枝,停棲在那裡,直到下一次有什麼需要為止。」



礁湖本身瀰漫著夢幻般的寂靜,水跟天空一樣清澈,青蔥蓊鬱的森林背後襯著大海。不過,人們居住的人造島嶼(最古老的應該是十五代以前建成的)提醒我們,那片風景畢竟是人造的而且滿載著歷史:那個礁湖最早的居民是乘船失事者以及想保護自己免受入侵的人。我們停留的布蘇(Busu)村,人口約有五百位,由源自不同地理位置的十一個家族所組成。



貝珠錢,古早的貨幣形態



其中一個家族的祖先是來自布干維爾島(Bouganville)的女性,應該就是當初引進貝珠錢的人;朗加朗加人向來以製作貝珠錢聞名。我們在幾位女村民的陪同下,到了他們蒐集貝類的隔鄰島嶼。我們見識了貝珠錢的製作過程,將處理過後的貝殼穿成一長串,有白有黑有紅,可以作為娶妻聘金或是用在其他場合。



貝殼首先會被敲成小塊。打火石器具會接在穿孔器上,用來在貝殼碎塊上鑽洞。接著用線穿過這些小碎塊,再逐漸把這串東西磨平。有些島民發起一項活動,訴請將貝珠錢認定為另類的國內貨幣。以往,不同的民族社群之間都會使用傳統的貨幣,來交換獨木舟之類的貨品、支付娶親聘金、弭平爭議、議定和解等等。而瑪蕾塔島的貝珠錢事實上只是傳統貨幣的形態之一。鳥羽、狗牙與海豚牙也是。西索羅門群島也會用蛤蜊化石串圈來當貨幣。



耆老嘆,難挽傳統消逝



在這座礁石村落負責招待我們的是湯馬斯,他吟誦了一首頌揚過往習俗的讚詞。他向我們示範人們如何協商、公布與提出迎娶聘金(放在地上的一串串貝珠錢)。我忍不住覺得有些不安。他娓娓敘述著傳統並且哀嘆傳統的喪失,雖然我確實能感應那些傳統之美,卻也感受到過去加諸於女性身上的負擔──她們的功用、身價、貞節竟然用這種方式受到評估與對外公開。



但是片刻之後,我又真心受到感動,湯馬斯帶我到村落裡過往只准男人聚集的地帶,那裡有座棚屋的殘跡,一位已亡故的習俗祭司的頭骨還擱在石頭上。在古遠的時代,遺體會先用樹葉做好防腐處理,之後放在地上漸漸腐敗,前後為時七天,最後頭骨就會經由特殊的門(跟生者使用的門不同),被帶入棚屋。在某個時間點上,湯馬斯開始用一種熟悉的閒聊語氣對著頭骨說話,但語調中仍流露敬意,我在太巴塱部落聽過──就是對長輩與祖先講話的方式,柔聲通知他們有陌生人來了,跟他們說無須擔憂。生者世界與祖先世界之間關係的深度與熟悉感,都在我心中引起深刻的共鳴。



外來者,助長文化疏離



湯馬斯坐在自己的獨木舟附近,進一步細說他對文化喪失的感受。就像他的其他家人跟整個村落,他將自己定義為天主教徒。可是當他談起古遠時代的傳教士時,卻難掩憎恨的情緒:「他們把我們的東西全部搶走了……他們非常高明……他們讓我們害怕,要是照著祖先的方式做事,就會害自己丟掉小命。他們還強調我們用豬來獻祭或是其他祭典都很花錢,結果我們就漸漸疏遠自己的習俗。他們把祖先的頭骨拿走,丟進樹叢裡……他們跟我們說,神只有一個,沒有祖先變成的神靈。沒辦法了,我們沒辦法回到過去,也不能恢復古老的獻祭方法,因為要做的話還是會害怕。要是他們當初只禁止不好的習俗就好了……可是他們卻把好的、壞的全部搶走了。」



湯馬斯告訴我們的事情,讓我心底一陣悲傷,因為我在其他地方也聽過類似的事情。我意識到,即使敘述出來的故事有所偏頗、多層面並且有所矛盾,但基督宣教(還有其他領域的代表)確實常常助長了文化疏離的現象。但不是只有傳教士才有責任;在台灣,棄置頭骨的不是教會,而是日本殖民勢力。不過,大多數的西方傳教士常常不恰當地將「文明」與「信仰」這兩種現實互相等同:長久以來,他們無法用不同於自己文化所提供的角度來解讀福音。但耶穌所帶來的,卻是形塑判斷與決定行動上的更大自由;祂的話語與行徑促成了龐大的解放力量、促成了過去與現在的和解。我體驗過福音的解放力量,但同時也意識到現代史上的西方擴張與思考模式在在扭曲了福音,而我常常在這兩者之間舉棋不定。



新生代,能重拾往日榮光?



回到瑪蕾塔島的行政中心奧基(Auki),克里斯主教慷慨地招待我們,讓我不禁想到,對於傳統習俗的態度,現今的天主教會一定是眾多教會裡最為包容也最為開放的。我知道確實是如此。不過,我在台灣的經驗告訴我,故事並未告一段落;教會往後還是必須更直接地面對自己的歷史,以及過去讓原住民覺得文化受到剝奪的行動與行徑。台灣已經開始有這種現象,原住民以「恢復傳統祭儀」(有時這麼稱呼)嘗試將原住民的榮耀與記憶,與展現虔誠的新形式結合起來。同時,我感覺聚集在主教住家附近的青少年的需求,目前尚未發展到那個階段。這裡正在舉行音樂工作坊,由紐約過來的兩位聖母昆仲會修士負責指導。我感覺得到青少年的興奮情緒,他們前來學習關於音樂的更多知識與演奏方式,有的身著傳統服飾、有的則做「全球化」的裝扮。幾個年輕人花了一整天步行越過山徑就是為了來此參加活動。克里斯主教跟我分享他對這點的喜悅:島上總共25位教士,全是索羅門島居民,而且年紀都比他年輕。他說瑪蕾塔島有250個村落信奉天主教,他在其中160個夜宿過。



小村落,熱情對待造訪者



奧基港口對面就是其中一座天主教村落利立西安納(Lilisiana),到目前為止是交通最便利的。有個家庭非常和善地招呼我們,我們後來會再來拜訪他們,只是為了閒聊跟放鬆。這次的太平洋藝術節有幾個代表團前來拜訪瑪蕾塔島,島上的男人們剛去迎接遠地賓客搭乘過來的船舶。男人們身上紋有戰士的刺青,彷彿從尚未遠去的往日現身;他們回來的時候,還假裝恐嚇我們。



來自利立西安納的帕翠西亞約四十出頭,划著獨木舟載我們到一座極小的島嶼,這是她母親出生,且至今依然於此撿拾貝殼的地方。她有個親戚向我們說明,他是怎麼照顧殘存的祖先頭骨以及頭骨帶有什麼魔力。



從利立西安納步行即可抵達節慶地點,當地居民聚集在海岸跟湖泊之間。場面相當樸素,但遙遠村落的居民成群遠道而來,有些來自山間叢林,其他來自海岸。來自勞族(the Lau tribe)的女性瑪蒂德告訴我,她獨自照顧一塊地,在那兒種植包心菜。她的英文程度不錯。她跟我說,她替天主教的非政府組織工作過五年,1997年甚至到巴黎參加了世界青年日。她負責指導自己村落的舞團,也帶著滿腔熱忱與幽默感來參與演出。



融合為一:歡慶與哀悼



回到霍尼亞拉的聖約瑟高中,我把十年級的「宗教教育」課本整個讀過,內容的焦點放在「提升人類尊嚴」上。那本教科書由巴布亞新幾內亞與索羅門群島的基督教育委員會所出版。這些用來提升學童們的意識的故事很嚴肅:有個女性遭到寄養家庭的囚禁;有個患了小兒痲痺的孩子受到同校學生的嘲笑;有位太太常常受到丈夫與親戚鞭笞,當地治安官又不肯替她主持正義,先生過世之後孩子們又從她身邊被奪走。頓時,這片位處太平洋的天堂樂園似乎變得遙不可及……於此同時,我也欣賞課本為了這群青少年而對這些現實提供客觀的報導與分析,以便喚醒他們的尊嚴、慈悲心與社會參與感。



藝術創作成為凝聚力



最後一次的邂逅,幫助我理解自己在索羅門群島上所感受與發現的事情。我們離開的前一天,我與來自澳洲國立大學的卡特琳娜(Katerina Martina Teaiwa)碰面。她透過經驗得知並主張原住民確實有「透過創意確保自己存續」的能力。她的血統有一部分是巴納巴人(Banaba)。巴納巴島這座島嶼因為磷礦開採而人口銳減,居民現在大多定居於斐濟。不過,巴納巴人的認同感與藝術創意正在蓬勃發展──根據卡特琳娜的說法,即使語言遭到剝奪,還是不會讓人完全喪失世界觀,因為舞蹈、工藝以及其他文化表達也能傳遞記憶、意義與目的感。創作正是關鍵所在,它可以重新塑造我們的認同,使得我們能夠藉由回憶自己所失去的、藉由歡慶我們持續分享與滋養的人生,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社群。



卡特琳娜繼續說,甚至可以透過創意來歡慶我們所失去的東西,而我們哀悼與回憶的方式就會成為文化創發與群體團結的工具。聆聽她述說的時候,我一面覺得,造訪索羅門群島期間,無論是在多元文化得以彼此邂逅的這場節慶上,或是在利立西安納村與布蘇村落這類當地社群(村民掙扎著在變遷的環境中找出自己的生活方式)裡,我個人體驗的核心之處,正是介於失去與歡慶之間的這種創意張力。也許歡慶我們的失去,加上歡慶我們更新過的生命,正好定義了感恩祭──基督來到我們之間,聚合與調停原本分割與撕裂的東西。每次哀悼的經驗皆是漫長又痛苦的過程,不過大洋的岸邊可以是神祕的祭壇,哀悼與歡慶在此可以融合為一,恍如一波接一波的浪潮。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050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