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寮福連國小善用天然資源 讓小孩學習海上技能
福連國小位於台北縣貢寮鄉福連村的卯澳灣旁,是全台灣位置最東、海拔最低的一所學校。卯澳灣,被喜歡潛水的人譽為是浮潛天堂,前面迎海、後面環山,這所典型的漁村小學,就靜靜地坐落在這片山光水色之下。每天清晨,站在學校的著名地標「彩虹階梯」上,可以欣賞到台灣的第一道旭日。
這座「彩虹階梯」,原來是校地與太平洋之間的一堵圍牆,因為浮潛體驗活動,為方便進出,校方把中間段打通,變成從學校操場通往太平洋的階梯,漆成七色彩虹,異常醒目,已經成為從宜蘭進入台北縣的地標。
福連國小是名副其實的「小學校」,校長黃淑貞說,目前校舍面積是○.七七公頃,有學生三十三位,主要從卯澳社區、香蘭社區、馬崗社區三個社區過來,分成六個班,一個年級只有一班,教職員工共十六位。學校自民國十一年就創立,已經有八十六年歷史,因為靠海,又是位在傳統漁村裡面,學校的發展始終與「大海」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珍惜上天賜與的禮物
福連村至今尚未受到觀光產業的過度開發,依然保留樸實的、靜謐的漁村人文風貌,當地的村民九五%都是漁民,從事海上捕魚和養殖九孔,以及下海採收海產,因為人口外移,社區內現以老人居多。漁村孩子們在耳濡目染之下,「靠海維生」的相關謀生技能,幾乎是天賦異稟,一如卯澳灣對於福連村來說,是上天賜與的禮物,彌足珍貴。
福連國小面迎大海,有豐富的海濱動植物生態和漁村人文資源,善加利用這些得天獨厚的資源,傳承教育孩子,訓練他們海上浮潛、海釣等技術,啟發他們對於漁業文化的關心,意義在於「進可攻、退可守」,不管是奠定孩子未來海上謀生的技能;或者教他們另一種運動,已經變成是這所小學本位課程的發展重點與特色。
「我們希望能幫孩子留『本』,維護這群漁村孩子的優勢,不希望他們在追求學習成就的同時,卻喪失得天獨厚的技能。」黃淑貞說。
老師及家長全面投入
因為靠海,福連國小從八十八學年起衍生浮潛體驗活動,直到最近兩三年,才交由師長跟專家發展出正式的浮潛課程,在校內教浮潛的老師,一定先經過專業潛水教練的訓練,他們是利用周休二日學潛水。還有許多執行面上的障礙,例如課程配套、設施與資源,過程中學校行政團隊、教師、家長全面投入,絲毫未有「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尷尬。
學校的教導主任游清福說,在孩子四升五年級的暑假裡,用申請到的補助經費開辦浮潛營隊。「一開始先把孩子們帶到操場外面的廢棄九孔池,親近水、克服對海的恐懼。第二階段在四月,當海水回溫,一起到卯澳漁港『跳港』訓練膽識,學習耐力性技巧例如下潛,並且可以游泳三百公尺。訓練時間約有六次。六年級之後的訓練更嚴格,要能游過一千公尺的卯澳灣。」
經過訓練的學生,個個幾乎都能下潛兩米至三米左右,有的還會利用假日幫忙家裡下海撿螺類、採石花菜。
畢業典禮 泳渡卯澳灣
一到每年六月的畢業典禮,就是村裡的重頭戲了。「六月貢寮鄉的聯合畢業典禮,接受培訓完成的畢業生,要在當天獨力完成泳渡卯澳灣的任務,下海採拾石花菜,自己撈起放在海底的勇士狀,才象徵他不但學會技能,並且通過考驗。」校長黃淑貞說。
如何在教學中幫學生建立信心?游清福說,透過一些插曲,例如下海去摘取石花菜,告訴孩子哪邊的海膽是成熟到可以挖取,然後做成料理全班一起享用,寓教於樂。
「除了技巧,更重要的是教導學生尊重自然、不跟海作對的態度。」游清福強調,海是生命的起源、文明的搖籃,「浮潛技巧是幫助一個人能親近自然,享受水上運動,不是去挑戰一種定律,卻喪失寶貴生命。」
「社區學校本一家」,福連國小的其他特色課程,還有「人文采風」與「海邊生態」。游清福解釋,人文課程與漁村的歷史地理和產業生態息息相關,例如參訪卯澳石頭屋、漁村耆老、飛魚卵加工廠、海菜加工廠、三貂角燈塔等,體會漁村「以海為生、靠天吃飯」的精神。而生態課是自然與生活科技的內容之一,以校園跟社區的海濱動植物觀察為主,還有卯澳灣鬼斧神工的海岸地質景觀。
黃淑貞說,教育是希望工程,福連國小推動浮潛、人文、生態的特色課程,無非是希望化孩子的被動接受為主動探索,認識家鄉海濱自然生態與漁村人文,超越知識的學習。不論未來孩子的學習成就如何,是否會根留家鄉、是否也要靠海為生,至少他們會一直保有對鄉土的愛,「不忘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