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清晨,是一般上班族的休假日。達依光學董事長王允城望著還在熟睡中的妻子和小孩,撐起了仍睡眼惺忪的眼皮,用最快的時間迅速整裝。他不是要趕著參加高爾夫聚會,而是驅車前往位於台中工業區的生產基地。
工廠裡「喀鏘、喀鏘」的機器正不停地運作著,王允城穿梭現場,端詳著生產線上川流不息的成品。他拿著美國國防部委託生產的軍用變色鏡,自信十足地向前來造訪的客戶侃侃論起。
「你知道嗎?美國野戰部隊打叢林戰時,一下要躲在伸手不見五指的隧道和涵洞,一下又得暴露在溫度三、四十度的崖壁上,可能下一秒又下起傾盆大雨,沒有這個能適應各種天候瞬間變色的護目鏡,恐怕是打不了勝仗的喲!而這可都是道道地地的MIT。」談起了自家研發的產品,連趾高氣昂的美軍都願意捨近求遠來台下單,王允城的臉上瞬間泛起了富足的笑容。
不靠洋和尚
以台灣技術拿下全球第六
「富足,對王董來說,不單是個精神上的象徵,更是實質的寫照。」同為台中企業家,台中磐石會創始人謝平上有感而發地說。
畢竟,在關鍵技術全掌握在歐、美、日大廠的矯正鏡片產業裡,成立僅僅十六年的達依,居然在沒有任何海外團隊奧援下,憑著台灣研發技術而成為國內第一家純本土技術的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光學鏡片製造商,如今更已躋身為全球量產規模第六的世界級大廠。
論營業額,每年生產六五○萬片、年營收逾二億元的達依,在台灣僅次於寶利徠,排名第二,但論研發能力,其近年開發的第三代光致變色鏡片及濾藍光鍍膜鏡片,技術卻獨步全台,就連世界排名前幾大的百年國際大廠都紛紛前來取經、下單,甚至深受頂級人士喜愛的哈雷機車車隊官方指定配備的護目鏡,亦出自於達依之手。
草創期:門外漢獨守工廠
土法學研發,突破量產門檻
細數這一樁樁的豐功偉業,許多人都不免揣測,王允城要不是光學科班出身,就是家業裡有強大的科技背景,但殊不知,達依這個「鏡片王國」的崛起,竟是「無心插柳」!
事實上,王允城的父親王利夫是興亞水泥製品的創辦人,專門製造水泥瓦、蜂窩管、地磚等營造業用品,家業之大堪稱為苗栗苑裡第一世家。一九九六年王利夫辭世,王允城雖然繼承了大筆家產,但卻不想蕭規曹隨。企圖心十足的他和家族商議後,決定由大哥王允豐主掌家業,而他自己另創事業。
適巧王允豐一位在工研院服務的友人正帶著團隊開發「非球面鏡片模仁」技術,前來王家尋找金錢奧援。由於這項技術一旦成功後,可充分應用在新一代矯正眼鏡PC材質鏡片,而且當時美國已明令規定十三歲以下兒童應配戴PC鏡片以策安全,使得PC鏡片商機可期,這讓一心想創業的王允城十分心動,因而在一九九七年毅然決然砸下六百萬元,成了這項專案的金主。
一九九八年,工研院順利地將技術開發出爐,喜出望外的王允城更在隔年加碼五千萬元成立工廠。但他萬萬沒想到,挑戰才正開始。
在技術上,達依能成功地藉由塑膠射出成型的方式製造PC鏡片,但要進入量產,鏡片經過表面處理不是碎裂,就是變形,良率幾近為零,這使得砸下重金的達依,整整停工了好幾個月。雪上加霜的是,眼見產品上市遙遙無期,多位投資股東竟紛紛停損,要求退資,最後僅剩王允城獨守空城。
「當時所有人冷眼旁觀,要看這位啣著金湯匙出生,對科技一竅不通的留學英國碩士還能撐多久?甚至還有人勸他乾脆乖乖地回家當少爺,免得把家產敗光!」一位熟識王允城的友人透露了這段歷史。
儘管當初的投資,對於家大業大的王家而言,真的只是九牛一毛,但面對眾人的唱衰,王允城就是不服氣,他告訴自己:「就算我不是『白手』,但也要證明我能『起家』!」
於是,這個門外漢效法句踐臥薪嘗膽的精神,將所有日用品都搬進工廠裡,足足好幾個月睡在生產基地,不是翻著洋洋灑灑的專業書籍,就是不厭其煩地將所有的模具和機器一一拆解,土法煉鋼地學習鏡片製造的技術,試圖尋得量產的「解方」。
「有一次,我試著要重新設定機器,向工廠技術人員要密碼,沒想到這個專員竟直白地說:『老闆,你會弄壞這上千萬元的設備!』硬是不願把密碼交到我手上。」王允城說,在外界看衰、員工不信任的狀況下,他就是堅持這種不放棄的精神下,居然在幾個月後意外地找到了解決程式,提高了良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