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人籟》108期專輯引言

   

中國流動兒童的成長路

上海,中國第一大城,從留有租界殖民時代異國風雅的浦西舊弄,到進入全球經濟競賽富賈爭雄的浦東新廈,上海人生活五光十色,冠絕全國。

然而,這城市固然有滿滿的光鮮,卻也藏不住片片的晦暗。在約莫台灣六分之一大的土地上,上海的常住人口已逼近2400萬,其中40%是戶籍不在本地的外來人口:他們可能來自後進的大城小鎮,也可能來自廣袤的農村,但都期望在上海找到立足之地、安身之所,甚或奮力搭上經濟發達的列車,將生活載往夢想中的水平。然而,同為中國人,從「外來的流動人口」到「合格的上海公民」這條路卻遍地荊棘,因為買不起房、沒有本地配偶、不在知名企業工作、收入不到中高端水平、沒有固定住所、……等難以盡列的原因,他們無法將戶籍轉入實際生活的大城市,也因此有學校進不了、有醫院去不起、有保險加不到,只能各憑本事:要不就透過市場,額外付出購買被排除的服務;要不就摸摸鼻子,甘願承受次等公民的待遇。

一紙不等值的戶籍,切割出了公民權利的差序。

這在小國如台灣,幾乎是不可想像,但在戰後大中國,卻是難以撼動的制度遺緒。1949年起,中國政府在社會主義的綱領下以計畫經濟主導全國生產活動,並在1958年確立了農業與非農業的戶口登記,以及城鄉二元的治理體制。在這種制度思維中,每個人都被分派到特定的崗位上,遷徙也由政府管控。1980年代以後,中國──從「容納」到「擁抱」──開始迎接市場經濟,社會組織普遍轉型,國家不再能一意限制流動。可是,長久以來與各種資源分配緊密掛鉤的戶籍制度,卻因治理問題的牽絆,遲遲未有根本改革。疊床架屋的結果,累積出如今的怪現象。

這對中國的新世代有深遠影響。流動人口無法自由地安家落戶,使得他們在養育子女時面臨諸多問題,其中最要緊的便是「教育」。流動家庭的子女,「生」在異鄉,或至少「長」在異鄉,卻因「外地人」的身分長期無法平等地與「本地人」一同接受教育、競爭升學。有能力的家庭,或能支出大筆花費,讓孩子一路在高級私校讀書;但對從農村到城市討生活的上億「農民工」勞動大軍來說,若離不開城市,要不只能投降放棄、任孩子隨波逐流;要不就得將其送回老家、忍受家庭四散──不論是哪條路,到頭來恐怕終究會進入貧困的循環。

一紙不等值的戶籍,也加深了社會階層的牢固性。

在上海,目前至少有數十萬學齡的流動家庭隨遷子女。他們的上學經驗籠罩在戶籍制度的陰影下,直到晚近始見些許開放的曙光,但能不能苦盡甘來?仍是問號。藉由這個專輯,我們帶您走進上海,一同見證這些孩子的成長路。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12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