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自負盈虧 官員不必動輒說三道四
這一陣子,台灣股市跌跌不休,股民荷包大縮水之餘,難免怨聲載道,輿論箭頭射向馬政府,因為馬蕭選戰期間大聲保證當選之後,「台股萬點起漲」、「兩萬點才是目標」、「馬上好」 等等誘人口號震天價響,再配合輿論的炒作,將股民的預期心理拉得好高,沒想到馬政府上台一個多月,不但沒上揚還慘跌,於是逼得政府手忙腳亂的接二連三祭出「救股市」措施。姑且不論政策有沒有效,我們必須檢討政府能不能干預股市這個根本問題。
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
時隔近廿年再看這段話,除了「應該對績優股有補救措施」有待商榷外,其餘的說法是有道理的,尤其應認同「健全股市」這個目標。不過,既然是一個市場,就該保有市場的真面目,而所謂的市場是應該讓其「機能」充分發揮,在市場機能就是所謂的「價格」機能下,是要創造和維持一個價格機能可以自由運作的市場。這樣的一個市場也就是交給供需雙方當事人自己去作為,股票市場也不應例外。
既然是一個市場,就有標的物—商品,而股票市場中的商品當然就是股票。在一般的商品市場堙A商品種類非常之多,也當然會有不同的價格水準,價格水準的高低亦即供需相對數量的反應。同樣的,在股票市場堙A也有許多種股票 也會隨著各自不同的供需情況,反映不同的價格變化。至於供需情況的變化,自然是取決於供需者在外在環境的限制下,憑著自己的追求目標及所具備的條件去從事買賣行動了。
股市已脫離常理
對於股票而言,發行者原本為的是籌措資金,而購買者原本是看中股利的多寡決定當不當股東。因此,在公司營運狀況資料的公開下,經營績效良好公司的股票理應會被爭搶,其股價相對於經營效率差的股票,一定是較高且將會節節上揚。若一個股票市場不是反映這種情況,則購買者若非對各個公司的經營狀況不明,就是不以公司的股利和營運績效作為基準,前者容易解釋,後者則錯綜複雜,或者可說就是「投機」市場,甚至是「泡沫」市場。亦即,基本的道理已經說不通,只能往「心理面」去探索了。
不過,儘管是心理面或消息面,終究還是可以由供需來解說。如果多數人被吸引而將資金投入股市,自然促使股價上揚,到底何種股票的價格漲得較凶,就得看人心的向背了。這個時候,代表績效指標的本益比就可能不是左右投資人的主因,反倒是那些具說服力的分析師,或財力雄厚的大戶的言詞、行動成為指引指標。
包括台灣股市在內的全球股市,不正是這種現象的寫照嗎?也都的的確確是個投機市場嗎?而股市「明牌」到處聽聞,心理學上盲目的群眾行為得到鮮明的印證。其實,投機炒作的行為可以發生在任何商品上,最有名的例子莫如一六三四~三七年間的「荷蘭鬱金香狂潮」,這樁歷史上最大投機狂潮的起因,迄今仍然沒有夠說服力的解說,但卻成為群眾心理的範例。在台灣,也曾有較小規模投機炒作事例,多年前「十姊妹」這種並不起眼的鳥,身價也大起大落過。既然普通的物品都可供炒作,更何況股票這種較神秘、複雜的東西呢?
還是返還股市自由吧!
因此,對於「手中有股票、心中無股價」的純投資環境,我們雖然內心贊同,但恐怕是空中樓閣。至於想以全套管理辦法來整頓股市,譬如嚴格取締內線交易,我們雖然也十分認同,但在行政效率低落,民間人士聰明無比,以及特權無所不在的現狀下,老實說我們反而十分擔心,擔心所訂定的規則卻轉成有辦法人士的圖利管道。我們對「人為」管理實在毫無信心,而寧願相信市場機能,因此,何妨去除漲跌幅度的限制、何妨開放上市股票的限制等等,儘量讓市場機能篩選適合參與股市者,而使原本不屬於這個範疇的人物自動打退堂鼓。
過去台灣股市的畸形發展,政府政策的措失難辭其咎,論者已多,不必再提。如今恰逢股市低迷,也正是回到股市正常市場機能的好時機。我們除了不希望再聽到政府官員表示「偏愛」某些種股票的不中立談話外,更希望包括總統在內的官員們不要再對股市說三道四了,也盼望不要剝奪民眾培養「自負盈虧」的責任感機會,就把調節的責任「真的」交給「自由市場」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