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移民融入新台灣
阿珍,一位跟著婆婆在萬華東園市場裡賣台灣傳統米食的越南配偶,帶著稚氣的笑容招呼每個早起買菜的婆婆媽媽,一邊照顧著兩個調皮活潑的兒子;倪金麗,一位在台南鄉下種著香瓜的柬埔寨配偶,臉上有著每天早上下田時沾染到的陽光痕跡,手中的鐮刀沒有停過,一邊用流利的台語抱怨著肥料漲價與鳳凰颱風的無情;陳明玉,一位丈夫過勞過世,獨自照顧女兒與公婆的越南配偶,每天開車到工廠上夜班,十歲的女兒在學校成績很棒是他最大的安慰。 這些是默默發生在你我身邊的故事,你或許有發現、你或許根本不關心,但它確實無聲地、大量地不斷上演在你我的週遭,與你我息息相關,知名的書評家唐諾就曾說:「她們的故事,也是幾百年來每一個台灣人的故事。」從前的大部分台灣人從大陸移民到台灣,從鄉村移居到都市,再從台灣移民到國外,流動的目的都是為了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婚姻 成了脫貧的出口
然而,時代場景的轉換,台灣的經濟快速起飛也已成為其他東南亞國家人民的築夢之地,女性則找到了一項脫貧的出口—「婚姻」,但在社會充斥自我中心的價值觀與商品化婚姻的偏見下,就連法律與移民政策都充滿著不合理與歧視條款,將「假結婚、真賣淫」畫上等號,視為台灣社會問題的製造者,這些新移民女性想在台灣「安居樂業」走得是格外的艱辛,對她們與其家庭、孩子在日常生活上也造成極大的壓力。
膚色 被歧視的印記
一位柬埔寨籍的美濃媳婦跟我們說了心中的委屈:「在上個月我跟朋友開車從甲仙回美濃的路上,碰到警察臨檢,警察看到了膚色不同的我們,就態度惡劣的要我們出示身份證,手槍在我們面前晃呀晃,知道我們是外籍配偶,警察態度輕蔑的說,柬埔寨喔念快一點不就是一陀屎(台語),讓我們聽得很不舒服,難道就因為膚色就要成為永遠的外國人嗎?」
外配 本身不是問題
在接觸許多外籍姊妹與其家庭後,發現她們來台灣後,大部分都經過被歧視,對自己產生懷疑,最後再重新展現自信,無論是談吐間還是透露出的眼神,皆是認命與溫柔,姊妹們的小孩也都十分聰慧,有些甚至多了另外一種的語言能力,由於會娶外配姊妹的台灣家庭,根據統計「月收入在兩萬以下」、「不知道有多少收入」的家庭佔八成五,姊妹們往往背負著沉重的經濟重擔,她們也比丈夫更重視孩子的教養問題,台南縣東山國小的輔導主任就表示,母親是外配的孩子問題通常不大,相反的台灣許多單親及弱勢家庭的孩子問題才是嚴重。台灣可以因為這些新移民女性變得更好、更精采,讓台灣文化更加豐富多元,就看社會大眾與政府怎麼來看待與協助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