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中油大虧 台塑石化大賺
百物飛漲,都是石油惹的禍。今年來,國際油價節節上揚,曾創每桶一四七美元的歷史高峰,最近回跌至一一二美元左右,仍處於高檔,重創國際經濟,影響地球村居民的生活。台灣所需石油,幾乎百分之百仰賴進口,以致無法抵擋國際油價漲勢,必須隨著石油輸出國的腳步,調升汽油等油品價格,甚至依賴燃料油(石油煉製品)發電的電價,也水漲船高。油電雙漲,民眾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無不大幅調升,於是新台幣無形中變薄了,大家感受生活困窘,肩膀上的壓力越來越重。「八三○」的凱道怒吼,訴求之一的「顧腹肚」,反映大眾的心聲。
台灣景氣對策信號出現代表蕭條的藍燈,顯示景氣已經壞得不能再壞。影響景氣的因素眾多,油價則為罪魁禍首。以汽車、機車代步的朋友,每次加油,必須掏出更多的鈔票,不免抱怨汽油這個寡占市場的不合理,指責台灣中油及台塑石化兩家公司不顧開車族的死活,唯利是圖。
一次漲足 引發民怨
平心而論,台灣中油及台塑石化都是依法設立,以營利為目的的公司。中油是國營事業,不能成為國庫的負擔,不容拖累政府的財政,連立法院也要求中油必須保持一定的法定盈餘。台塑石化是民營企業,要對員工及股東負責,不能做虧本生意。在這種情況之下,油價政策左右為難,順了姑意,就會逆了嫂意。有人主張,一切交給市場,市場機能必須維護,價格就交給供需決定,油價自然也無例外。消費者認為,中油應負起國營事業的任務,善盡照顧民生的義務,不能一味隨著國際油價上漲,尤其在國際行情過於劇烈時,不宜十足反映成本,而應適時、適當吸收,為大眾著想,共體時艱。折衷的看法是,在尊重市場機能的前提下,微幅而逐步上調,不能強調一次漲足,讓民眾大受衝擊;所謂「拔鵝毛,要使鵝不覺得痛」,正是這個道理。
觀察政府的作法,事先一再強調一次漲足,實際上也大幅調升,因而引起民怨,不得不凍漲。但凍漲令下,中油遵守政策,虧本售油,無可奈何;台塑石化不受約束,照漲不誤,造成油品市場的奇異現象—中油加油站門庭若市,台塑石化加油站乏人問津。後來,中油無法長期補貼,也不堪虧損,馬政府不得不走回扁政府的老路—分次小幅波動,隨著國際油價漲跌。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曾經批評扁政府的油價政策,認為多次上漲過於密集,予人「油價不時漲價」的不良觀感;現在,馬政府跟隨扁政府腳步,而以前大肆批評的立委,立刻「雞嘴變鴨嘴」,噤若寒蟬,實在好笑。
中油配合凍漲政策 吃大虧
面對今年來的油價大漲,中油及台塑石化的荷包有何變化?兩家公司是否虧損纍纍?中油還能承擔國營事業的重責大任,吸收成本嗎?由兩家公司繳出的上半年成績單可以看出端倪,也不難找到答案。
今年上半年,中油公司果然大虧老本,總計虧損三三五億多元,與去年同期的稅後淨利九○餘億元正成強烈對比;顯示今年來中油配合政府的凍漲政策,的確吃了大虧。觀察中油的成績單,營業收入超過五千億元,創歷史新高紀錄,比去年同期增加一千一百多億元,也多出台塑石化一五八億多元。但今年上半年的中油財報顯示,營業收入扣除營業成本後的營業毛利是負數的三七三億多元,加上推銷、管理、總務及研發等費用,營業淨利的負數增為四六六億多元;中油上半年的營業淨利占營收比重為負數的九.一一%,不及去年同期的正數二.九二%。中油在上半年付出將近八億元的推銷費用,何以寡占市場還得花錢推銷,令人費解,儘管中油大虧,但至六月底為止,仍有累積盈餘一六四億多元,比去年同期的四七四億多元大為縮水;這筆盈餘,可以用來瀰補下半年的可能虧損。
台塑不受政策約束 大發利市
今年上半年,中油大虧,與去年同期的盈餘將近九一億元呈現強烈對比。另一個強烈對比的現象是:中油大虧,台塑石化則大賺。今年上半年,台塑石化稅後淨利二九五億多元,比去年同期多出十億餘元。何以一家大賠老本,一家大賺其錢?主要是油價凍漲時,中油依照政府政策,虧本售油,導致售油越多、虧損越大;反觀台塑石化,不受政策約束,照漲不誤,造成各地加油站門可羅雀,表面上吃了大虧;實際上,台塑石化的汽油大約有七成外銷,國內銷售不振,就高價轉銷國外,反而獲利多多;中油的營業成本超過營業收入,不虧也難;台塑石化的營業成本占營業收入的九○.七一%,致有四六○億餘元的營業毛利。兩家公司的財務情況參附表。
兩家公司都大額舉債。今年上半年,中油的銀行借款,包括短期及長期,共計九四八億多元,台塑石化則為八五四億多元;兩者的差異在於中油以短期借款為主,台塑石化多為長期借款。然而,中油的利息費用反而較少,為八.二三億元,台塑石化則高達二四.五億元。
業者受惠政策 應適度降價
成績單出來了,各項數字揭露不同的意義。解讀這些數字,不能以井窺天或以偏概全,而應分從不同層面冷靜面對。例如貨物稅、關稅的問題,政府減免的作用在降低業者成本,減輕衝擊;立意良善,不可置喙;只是業者受惠後,應予反映,適時降低漲幅或適當降價;如果業者納為私利,應受撻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