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一代傳一代,會愈傳愈弱;想要代代相傳,必須能歷經時代考驗,也要經得起內部公開討論。
文化差距是指「現實文化」與「理想文化」之間的差距,下面這項真實的實驗,可以說明文化差距是什麼。
有四隻猴子被關在籠子裡,籠子裡放著一大串香蕉,每當其中一隻猴子伸手去拿香蕉,四隻全部都會被噴冷水,後來,只要有哪一隻想去拿香蕉,就會被其他三隻拳打腳踢阻止,造成大家都不敢再去拿。
接著,四隻猴子中換上一隻新猴子,當新猴子想去拿香蕉時,結果馬上被其他三隻揍,雖然牠也不知道為什麼,但之後也不敢再去拿;接著其他隻也陸續被換成新猴子,每一隻剛進去時,都會伸手拿香蕉,也都不知道為什麼的被其他三隻打。
但當四隻猴子都被換過一次,第二次又再換上一隻新猴子時,新猴子一樣伸手去拿香蕉,雖然其他三隻也立刻制止,但新猴子拿到香蕉後,大家並沒有被噴冷水,於是其他三隻也跟著去拿香蕉,最後整串香蕉都被吃光。
故事說明文化會產生自我與團隊約束的力量,並延伸出兩個文化差距的問題:
■首先,文化一代傳一代,會愈傳愈弱,理想與現實文化的差距會愈來愈大。第一代猴子「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知道自己拿香蕉會被噴水,所以嚴守遊戲規則,也會制止同伴犯規的行為;但第二代卻「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是照著前面猴子的做法,但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雖然也會遵守遊戲規則,但當有新同伴違規,發現也無不可後,便很容易就跟著改變。
■其次,當文化轉型時,會產生新舊文化整合的問題。例如規則改成猴子可以吃香蕉,不可以吃花生,但如果忘了處理不可以吃香蕉(舊習慣)的部份,可能猴子會不吃香蕉,也不吃花生;代代傳下去,甚至變成只吃花生、不吃香蕉,文化差距愈來愈大。
兩種文化差距,第一種是世代交替、文化無法相傳下去,需要落實「傳承」來縮短文化落差;第二種是新舊文化交替,要去除或調整舊文化,加上新文化,需要以「轉型」或「整合」來縮短文化差距。
傳承,文化價值一致、代代相傳
強勢文化通常都是由企業創辦人所建立,在第一代時,領導人可以將理念貫徹到員工的行為準則,到了第二代就必須靠制度、政策等來執行,加上第二代領導人能以身作則,文化才不會走樣。
要讓企業文化代代傳承,政治大學IMBA教授李瑞華發現,「需要讓企業的顯規則與潛規則一致。」也就是公司明文規定的文化價值,和員工私底下的行為規範要一致,而非說一套、做一套。例如總經理在新人訓練時,告訴大家公司講究誠信,但是新人私底下卻看到同仁向廠商拿回扣,放入自己口袋,顯然「顯規則」與「潛規則」有很大的差距。
文化要能歷經時代的考驗,也要經得起內部公開討論,讓員工知其所以然,也要打從心底認同。
美國嬌生(Johnson & Johnson)是一家相當嚴守文化規範的家族企業,到了1980年,新任CEO挑戰文化規範,他認為公司已經朝科技、醫療等產業發展,應該重新檢討文化規範適不適用,一開始引起內部一陣譁然,但後來還是展開一連串的討論,將行為規範逐條檢討,歷經半年後,發現每項規範都適用於當下與未來,應該將所有的規範保留下來。
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陸洛指出,「這半年的文化討論、思辯過程對嬌生來說太重要了,因為這個過程,讓員工知道文化背後的道理是什麼,也打從心理認同這些行為準則。」嬌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每當有重要決策,或員工日常的行為規範,都會以此為判斷依據,文化價值可以代代相傳,歷久彌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