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興經濟方案洋洋灑灑 但未對症下藥
「馬上好」這句順口溜,曾經流行過一段時間,言猶在耳,但恐怕已被冠上「口惠而不實」的負面印象。
九月十一日行政院通過「因應景氣振興經濟方案」,內容包括三個基本政策方針「刺激消費」、「振興投資、加強建設」及「穩定金融、促進出口」,啟動十大措施共四十一項具體做法。劉揆並表示,政府將投入之補貼及減稅金額合計為新台幣一二二六億元,預估可望帶動國內投資及消費達新台幣一兆元以上。
十九日,經建會也發布新聞表示,這次政府推出的十大措施,預估將可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向上推升○.二二個百分點,若以主計處八月底預測的最新今年經濟成長率四.三%為基準,今年GDP可望提升至四.五二%;對明年GDP則有○.三個百分點的提振效果。
政策急就章 成效恐打折
然而這次馬政府提出的政策能否奏效?有多少把握?曾任台經院院長、證交所董事長的吳榮義教授認為,整個方案洋洋灑灑,看完以後還是對效果打問號。這個方案,大部分是以前就提出來過的方案與措施,再加上一些新的作法,融合成新版方案。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急就章」。
談振興經濟,要從「總體經濟」民間消費、民間投資、政府支出、貿易進出口等這些面向來討論。吳榮義認為,台灣的進出口貿易表現一直都不錯,最近因受油、電、燃氣相繼調漲影響退步許多,而且供應持續吃緊,未來表現如何也不太容易看得出來。
在消費方面,國內外景氣低迷、國人資產縮水、經濟停滯又物價膨脹,有能力消費的不留在國內。民間消費向來是占經濟總支出的六成,要提振內需刺激轉趨平疲的民間消費需求,最有效的方法應該是「退稅」;但是馬政府不做。
其他像是「促進民間投資」,九大促進民間投資方案雖然出發點良好,但是優惠獎勵辦法的效果有限,在國內外經濟情勢都不穩定情況下,能拉抬多少投資意願,恐怕達不到預期效果。至於推動擴大公共建設,鼓勵民間參與公共建設及都市更新、儘速推動外資及陸資來台建設公共建設、專案執行加速推動大型公共建設及執行加強地方建設等,方向是正確的;但缺點就是實質好處不能很快回饋到民間。
而在「穩定金融及股市」方面,除十日晚間緊急宣布的「證交稅減半」措施,還有提出穩定金融及股市、加強中小企業融資兩大措施。
股民解套路漫漫
五二○馬蕭就職典禮時,當天股市開盤是九二○○多點,然後就一路賣,最後是以九○○○多點收盤。之後甚至跌到五千多點。八百多萬股民「期望愈高,失落愈大」,現在都賠怕了,漫漫解套之路,至今連看都還看不清。
政治跟經濟和政治是分不開的,吳榮義觀察,大選前,馬蕭的願景跟口號聽起來很心動,讓中間選民產生換人做做看的念頭,其中不少人是願意試著相信他「股票上看一萬點」的目標而把選票投給他。而政權交替之後,馬團隊也不只一次做出期許與承諾,甚至還有財經閣員說會「上看兩萬點」。沒想到卻是從「馬上好」變成「馬上跌」。
「在這麼多股民當中,最悲情的要屬那些每一分錢都斤斤計較的小股民、菜籃族或初學者了。」吳榮義說。
應挽回投資人信心
吳榮義解釋,股票是經濟的代表櫥窗,股票指數是經濟的領先指標,象徵經濟的好壞,但不能視為絕對與唯一。經濟不好是結構性問題,現在整個社會太關注在股市表現,天天炒作,有失焦的現象。「錯把股票當成政見承諾,又不知道如何挽回投資人信心。是不是招數用盡了?」
今年以來,全球主要經濟體都面臨成長趨緩與通膨升高等不利局面,尤其是美國次級房貸風暴對金融與信用市場的衝擊未平,衍生效應擴及全球,有無著手瞭解國內金融機構受波及的程度,馬團隊並未「對症下藥」,幾乎是不知道怎麼去應付。
「其實台灣的經濟基本面是不錯的(參考表),新政府上任後是有一點滑落。就像一個人的身體,體力開始走下坡的時候就要小心了。股市波動,外資撤走,顯示投資人對馬政府失去信心。而股市下來,資產縮水,購買率減少,經濟怎麼會好。」
上市公司投資中國過多 投資人宜當心
曾在證券交易所一年,吳榮義得到一個很重要的觀察,現在台灣七○○家上市公司裡面,有七成三的比例(約五百多家)是透過直接與間接方式在中國設廠投資,但是因為政治因素,證交所不能派人到中國去查這些企業的帳,無法做到監督,對廣大老百姓的權益來說實在太危險。再者,八月份起台灣大型企業赴中國投資限制取消,其他企業赴中國投資的上限將從企業淨值的二○%至四○%上調至六○%,大幅解禁的結果,吳榮義認為,這會形成一個保護傘,根據去年年底的財報分析,四○%在中國投資的企業實際上是虧本的。馬政府持續向中國傾斜,吳榮義說,「未來買股票,看到在中國投資多的,股民們的眼睛可要擦得更雪亮一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