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見個別差異 尊重個別差異
今年父親節前夕,《我是被老師教壞的-我最感謝的一所學校》作者吳祥輝在出版社談著這本不在出版計畫中的書,也提及鼓勵他打開嶄新寫作體例的,是十四歲的兒子培正。「因為讓不快樂的小孩,知道有位作家在關心他們,會是很大的鼓勵。」壓低的帽簷遮去了大半臉龐,卻掩不住他那一雙發亮的眼睛……。
吳培正,是《芬蘭驚艷》與《驚嘆愛爾蘭》作者吳祥輝的小兒子,歷經台灣教育現場「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衍生出的部分問題。他的父母親不捨原本開朗的孩子轉而為終日與抱怨、遷怒為伍,費心地一次又一次辦理轉學,好不容易到宜蘭縣公辦民營的人文國中小就讀,他,終於有了個不錯的新開始。
換上拖鞋 走進教學區
「從住家汐止到頭城間一趟來回九十公里,每天兩趟共一百八十公里,一周五天共九百公里。」為讓培正找回快樂的學校生活,吳祥輝夫妻倆每天兩趟來回接送,直到九周後才驚覺這段路竟是如此之遙。在這之前,他們驚喜於人文國中小以「適性教育」來形塑孩子的人格特質,待一回神,則是負責往來接送的母親累倒了。
在台灣,為子女教育不辭辛勞付出的例子不在少數,與吳祥輝一樣,從外地遠道而來的學生占全校學生人數四分之一,因為「學校最重要的角色是形塑一個孩子的人格特質,而這也正是台灣常態學校最不在乎的。」所以,部分家長與學生們追求理想教育形態的渴望,就選擇到人文國中小進行紓解。
位於半山腰上的學校,沒有校門、沒有警衛伯伯駐守校園,不須歷經層層關卡就能直達校方的行政區。換上拖鞋走進教學區後,原以為最平淡無奇的午休時間,隨著校長樊舒琦的腳步輕鬆地在各區塊與樓層間轉換,卻發現每一步都有驚喜、每一步都很有感覺。
下過雷雨的午後,輕啟的窗戶讓徐徐微風跑進來,同樓層因為沒有厚重水泥牆區隔出空間,使得這陣陣涼風可以恣意地在書架、課桌椅、小朋友的髮間、趾間穿梭著。僅由陳列書架稍作區隔的區塊,儘管是午休時間也各自有著不同的風景。
窗邊,一大一小背光的剪影正在下棋。校長樊舒琦輕聲地說:「因為這個孩子不喜歡睡午覺,他的父親午休時間就來陪他下棋。」走廊上,窩在沙發低頭翻書的身影,也是選擇午休作自己感興趣活動的學生。而其他選擇於午休時?鷁菮峟w著的小小身軀,有的在老師朗讀故事聲中睡去、有的則在媽媽的輕拍下入睡……,精彩午休的風景,因有著家長與老師的共同加入,而愈顯溫暖。
「每個人皆生而不同,怎麼能用同一種標準來對待?」人文國中小與家長因為相信孩子的差異,而願意共同照顧他們心靈的需求。因此,有了家長不只是將孩子交給學校老師教育的基本認知後,對蹲坐在玩具角玩車車的小男孩隨口喊「媽媽」的景象,就不會感到太驚訝。人文國中小「適性教育」的精神,至此只是冰山一角。
善意無所不在的校園
為了感受培正口中一個可以讓學生快樂學習的地方,也為了解一所讓當年《拒絕聯考的小子》吳祥輝認同學校的模樣,校長樊舒琦「讓善意無所不在」的概念,或許可為一切入點。
先從老師對學生的關懷來看,因為人文國中小採取「主題統整」的教學方式,又力求以群體合作的方式,針對每個學生不同的需要,給予不同的照顧,提供適性與多元的教學,將每個個人的生活、經驗與知識融入課程。因此,老師們就得根據班上同學的差異性,設計發展不同的教案,老師對學生的善意就表現在,備課時間遠超過一般學校的好幾倍,這正是老師對學生的一種善意。
至於家長關心學生在校的學習環境,可分別從打理師生健康午餐的「膳食委員會」、計畫合力串起兩棟大樓的「連廊」,還有行政區「謝謝大家,我們可以搬新家了」的公告等略窺一二。由於原有的空間不敷使用,校方就將剛啟用的新大樓規劃為四」七年級的學習空間,未來透過老師、家長與學生共同打造的學習環境,將會更舒適與自在。
再從學生對學生的善意談起,同儕之間的互助互信,也是快樂學習的基礎。一年級的教室裡傳來陣陣嬉笑聲,兩三位腳踏高跟鞋、肩披彩霞般棉布的小女生玩得開心極了,一旁屈身與她們等高的老師,也被拉進美髮院的遊戲中。每顆童心對於成長的想像,能夠放心地交給對方,並共同沉溺其中。
養成帶得走的「態度」
宜蘭縣政府公辦民營的人文國中小,由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承辦,主要強調「適性教育」的重要性。人文適性教育基金會執行長、人文國中小第一任校長楊文貴進一步闡述其教育理念,「照顧好每一個孩子,讓每一個孩子找到安身立命的點,找到未來的出路。」即便如此,在學校成立初期還是抵擋不住大批學生的轉學潮。
雖然教改走了十多年,卻改不了家長對於升學主義的迷思,「混齡班級家族制」偏重個人興趣與專長的開發、「學校博物館化」讓學習更融入生活情境、以學生自行申請「檢定技能」的方式進行學習評量……,在喚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也激起家長對於孩子未來升學的焦慮。
從開創革命期、休養生息期到建立具體架構期間,甫接任校長的樊舒琦相信,「在適性教育的基礎下,看到個別差異、尊重個別差異,跑得快的孩子讓他跑得更快,需要多一點等待的孩子,我們就給他多一點時間。」在人文國中小教學現場,要養成的是帶得走的態度。
明年,人文國中小第一屆的九年級學生就要畢業了,「會擔心學生升學的成績嗎?」比當事者還關心的人不少,樊舒琦總是回應,「每個孩子都帶來不同的禮物,而專長才是他們安身立命的點。」有學生對於美髮有興趣,就請美髮院老闆來演講與分享,……。
因為「照顧好每一個孩子」的教育理念,讓校方願意結合社會資源與家長的關心來實現落實的可能。站在九年級教室旁卻找不到培正的身影,樊舒琦馬上說,「因為今天下午是培正練習打高爾夫球的時間。」不強迫上課時就得上課,只要時間對學生來說是有意義的,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