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狀況處於太平盛世之時,企業社會責任(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往往是許多公司熱情擁抱的對象;企業公民的身份,更是在商場上開疆闢土、爭取顧客認同的最佳利器之一。
然而,在近來金融風暴無情的襲擊下,當企業面臨營收下滑、前景堪慮的困境時,仍舊能如往日一般大張旗鼓地投注重金與龐大資源,只是為了那可能和企業獲利沾不上邊的CSR任務?
究竟該如何讓天秤的兩端──公司獲利與社會責任,取得最佳平衡?在不景氣的當下,要如何堅守過去對社會的CSR承諾?這樣兩難的抉擇,目前也引起了各界廣泛的討論。
CSR將是帶領企業走出經濟困境的助力
然而有趣的是,幾乎所有大型企業都認為,在經濟衰退之時,非但不該刪減公司的CSR預算,反而應該善用CSR來戰勝不景氣!
經濟學人智庫(EIU)在2008年的CSR報告中,就針對了全美566家企業、16位高階經理人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75%的受訪者認為:經過妥善規劃的CSR政策,不但能有效提高企業競爭力,還可望改善營收狀況。
而且,即使全球目前正處於經濟衰退期,仍舊有高達五成的企業近來已投注更多資金在貫徹CSR政策之上。甚至,根據《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調查,有75%的美國大學畢業生,想進入有著CSR概念的企業工作。
而美國消費調查機構 EnviroMedia Social Marketing 日前公布的研究也指出,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傾向購買有環保概念的產品。
「CSR將是帶領企業走出經濟困境的關鍵助力,而非阻力!」台灣企業社會責任協會執行長曾昭明就認為,CSR趨勢已成為不景氣當中,企業得以獲利、留住人才的重要關鍵。
CSR不是慈善公益,而是實實在在的生意經
許多企業主對於CSR的認知,仍舊停留在舊有的「公益、慈善」思維,因此,當公司營運狀況與獲利下滑之際,首先就該減少CSR的相關支出。然而,這樣的落伍觀念可是大錯特錯。
Sony集團資深副總裁原直史就認為,經濟衰退之際,企業主反而應該逆向思考──持續投注心力於CSR上,不能有所鬆懈;並且試圖在企業公民責任與公司獲利之間,取得最佳平衡。
的確,企業如果想在不景氣中獲利、搶下更多訂單,就絕對不能忽略CSR的投資。
舉例來說,在科技業一場場殘酷的訂單爭奪戰之中,許多台灣代工廠商不只要捍衛利潤,更得注重所謂的「CSR規範」。
是否具備「綠色供應鏈」、生產過程能否符合歐盟國家的環保指令、公益活動的參與程度、各項生產資訊的揭露等,這些條件都已成為台灣廠商能否順利拿到國際訂單的關鍵。否則,台灣廠商在壓低成本上所做的努力,可能會因為不符合CSR規範,而慘遭退貨、罰款的命運。
三年前,蘋果(Apple)所生產的iSight網路攝影機,就因為不符合歐盟的RoHS規章(電機電子設備產品危害物質限用指令),而被迫退出歐洲市場。
「CSR不該只被視為社會公益,它其實是一門重要的生意經(business)。」宏碁企業永續發展辦公室總處長賴啟民強調。
企業社會責任,早已不再是過去那樣只是捐款、種樹、撿垃圾等徒具形式的社會公益活動。CSR的浪潮正開始逐步席捲全球各個產業;如果台灣企業想在不景氣時刻,搶得更多的國際訂單,就得照著CSR的遊戲規則,讓企業社會責任的觀念,從上到下、明確落實到企業文化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