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美國金融巨人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 Holdings Inc)應聲倒地那天算起,金融海嘯至今,全球企業已經整整過了「八個月」的冬天,未來幾個月,恐怕還有更多深陷困境的企業,得繼續為自己尋找買家。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每一次經濟環境上的大破壞,往往都是企業翻轉管理思維的開始。看看過去的經驗,1907年的大蕭條、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恐慌、1990年代日本「失落的十年」、還有最近的911攻擊事件……大破壞,彷彿也預言了大創新即將到來。
為什麼危機下,管理思維會轉變?
企業的管理,並不像物理定律一樣牢不可破,相反地,經理人必須學會在險峻當中應變求生。尤其在經濟大幅衰退的狀況下,大家面對的是已經遍體鱗傷的市場,在這樣的環境下,企業不但會更難賺到錢,所有的資源也會花得又急又快。
此外,在金融危機之中,政府為了將損害規模降至最低,往往也會祭出鐵腕,對產業進行控管。這些新政策、新法規將迫使企業做出改變,在這樣的氣氛下,經理人必須立即思考新方法,以便能讓企業順應局勢,度過難關。
經理人又該如何思考這些轉變?
企業需要改變,但也必須變的有方向、有方法。例如在成長減緩的時候,許多人都希望藉由降低成本(Cost Down)來因應不景氣,但卻忽略了降低成本的關鍵,還是在於企業的規模。
為企業「鬆綁」是一個清楚的大方向,更具體的來說,企業經理人除了降低成本外,還可以從下面三個已經改變或將要改變的趨勢,來思考符合時代的管理措施,及相對應的變革方法。
1.消費者行為的改變
經濟前景不明使得消費者對價格更敏感,對品質更挑剔,他們的購買行為變得更難以捉摸。正因如此,經理人必須對商業模式進行思考,未來應該如何在開發、生產和服務產品上做出適應和改變,也就是進行「產品開發與商業化」的變革。
企業將可能因此變得更重視績效導向,像是汽車製造業的通用汽車和福特(Ford),就在豐田(Toyota)與本田(Honda)進入美國市場之後,變得更重視精實管理。
2.產業樣貌的改變
危機通常會讓產業進行大換血,讓保持健康的企業留下,讓不良的企業被淘汰。這裡頭所反應的結果就是:有許多企業會經歷合併、收購或者被收購的經驗,像在2000年網絡泡沫化時期,有很多新創企業與價值被過分誇大的企業,就紛紛破產。
經理人在面對更多購併活動(Merge & Acquisition)與適應新法規的同時,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使用人力和資源的技巧,也就是學會如何整合業務,學會如何就「基礎設施管理」來進行變革。
3.人力資源的改變
在經濟環境曖昧不明的狀態下,所有的投資會變少,經理人必須學會在危機中,善用僅存的資源。
不景氣的時候客戶當然希望得到更多的服務,但危機時,企業往往也很難達成對客戶的承諾。因此,經理人可能需要調整服務客戶的方式,進行「維繫客戶關係」的變革,例如透過外包、維持內部生產的彈性,或使用計時的員工等其他選項來為客戶進行服務。
事實上在這一波的經濟巨變過後,因為各國經濟勢力的改變、重組,也因為高科技的發展、消費市場產生質變,企業的管理與運籌除了變得更加開放之外,更深層的,許多過去被認為理所當然的鐵則,也將從現在起不斷遭受新思維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