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海嘯的陰霾至今仍揮之不去,執行長們時時面臨鉅額虧損的壓力,為了降低虧損的情況,從減工時、減薪、無薪假到裁員等方法紛紛出籠,裁員被認為是最快速、簡單降低人事成本的方式,但事實上,裁員背後,有一些看不見的成本也同時發生,這種情況,有些企業主及國際媒體也開始注意到。
《財星》(Fortune)在〈裁員成本超乎你的想像〉(Layoffs Cost More Than You Think)一文中指出,若精準地計算裁員成本,可能超乎你的想像;提醒大老闆們在大刀砍下去之前,請先考慮下列四項隱形成本:
品牌成本:聲譽下滑,人才不來
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來自於核心人才,一家雇主形象良好的公司,總是能吸引人才的加入,但歷經景氣衰退,並大力裁員後,虧損造成的元氣大傷,「雇主品牌」形象蒙上陰影,也會讓人才望而卻步。
美國華爾街近一年來裁員數量增加,尤其是金融業與法律事務所為了斷尾求生,紛紛大力的裁員,同時,因應未來業務的需求,也希望以較低的薪資找到專業人才進來,但由於裁員的消息傳出,已經無法吸引經驗豐富的專業人才。
士氣成本:士氣低落,生產力不振
另外一項是「士氣成本」,對沒有被裁掉的人來說,雖然他們可以繼續在企業內部工作,但對於工作與未來都充滿不確定感,人心惶惶,有的人心情可能鎮日焦慮不安,公司瀰漫著一股低迷的氛圍。
士氣低落影響公司的領導力,據美國保險公司及美國管理協會統計發現,跟隨大幅裁員之後,往往是更多醫療費用報銷的文件,這些都是因為焦慮不安、壓力太大所引起的健康警訊。
市值成本:股價下滑,投資人不愛
Layoff消息一出,也會影響「股價成本」。全球策略顧問貝恩公司(Bain & Company)也發現,一旦企業大批裁員之後,華爾街的分析師不可能調高公司財測,也不可能預估你的產能及庫存會增加,相對股價也隨之應聲下跌,尤其對製造業影響甚鉅。
花旗(Citi)從2008年開始陸續裁員,每當消息一出,隔天美國股市開盤後,花旗股價迅速下跌,二年多前,股價創56美元歷史新高,市值逾2,700億美元;現在,市值不到100億美元,股價三月初還曾跌破心理關卡1美元。
重雇成本:景氣反轉,生意賺不到
春燕何時回來,景氣何時反轉,沒有人說得準,有可能兩年後,也有可能下一季。雖然在大批裁員的同時,企業不會再找和被裁掉者同質性高的人才,通常是在景氣好轉時,重新再僱用一批人才,從徵才、培訓都必須付出「僱用成本」外,還可能因為一時人才青黃不接,白白損失做生意的機會。
西北航空便曾經得到教訓,他們曾在2007年初解僱一百多位飛行員,同年下半年生意好轉,由於沒有足夠的飛行員,所以他們不得不取消一百多個航班,後來因為其他管理問題,營運每況愈下。
三思之後,智慧花開
聲譽、士氣、股價、重新僱用等都是看不見的成本,當大老闆們在下決策前,恐怕也必須思考配套的解決方案。
2001年思科(Cisco Systems)因為財務持續惡化,必須裁掉8,500個工作,為了留住人才,他們重新設計角色和職能,改進職能的管理流程,以減少重複,藉以提升員工的工作環境滿意度,以吸引人才。
在提升生產力上,《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報導指出,有些小企業為了提振士氣,將此刻當成「管理人員與業主分享痛苦與收益」的重要時刻,嘗試凝聚共體時艱的共識,並將員工的工作重心放在「提出有效的降低成本方法」及「提高未來營收」上,共同朝提高工作及經營績效努力,以讓公司的獲利情勢能逐漸好轉。
最後還是處於兩難抉擇時,建議學習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決策方式:「選擇大概正確的事情,會比絕對錯誤來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