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利他是最大的品牌價值

口述/吳克振;整理/蔡士敏    

行銷理論經過長時間發展,已經成為一門整合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等跨領域的科學,由過去主導的消費者行為研究、策略行銷到目前受重視的社會責任、環境關懷。



過去的行銷思維著重在推銷商品,無形中侷限企業的發展想像,也讓企業脫離社會環境,成為單獨運作部門,以營利為唯一目的,發展單向的企業與消費者關係。行銷人員將焦點擺在行銷利益上,鑽研有效的策略、銷售更多產品,造成只顧短期目標,卻無法形塑長期影響力。



消費者再進化



二次大戰後,有鑑於工業化環境污染日趨嚴重、資本主義社會物欲橫流、挑戰傳統社會價值,就在面臨環境破壞、社會變遷、經濟活動模式三大改變之後,社會開始重視企業與社會的依存關係,人們體認到企業與社會是共生關係,沒有任何企業可以脫離社會環境而獨自發展,也不可能只有「我贏你輸」的事實。



影響所及,行銷觀念的範圍逐步擴大,行銷不再只是冰冷的商品與金錢交換關係,更延伸至理念、價值觀、情感、關係的轉換與溝通。也就是說,行銷從「經濟觀點」轉換到「非經濟觀點」,從商品交易、購買行為的經濟利益,轉換成社會整體利益的關注。



去(2008)年爆發的金融海嘯,讓大家稍微清醒了點,崇尚簡約、真實、回歸自然消費風潮再次興起,塑造出新的消費行為。許多消費者尋求平價實用產品與服務,購物時會考量對週遭環境的影響,盡量選擇對環境友善的商品。當他們購買產品時,並不是只看產品本身,而是對背後企業的品牌價值、服務理念、文化投下贊成或反對票。



面對消費者再進化,企業應該跟上腳步,跳脫過往「交換」或「銷售」行銷概念,關注自家產品與服務對地球、社會、人群的影響,如何透過產品協助消費者解決現存問題、滿足潛在需要、創造更美好的生活。當消費者感受到企業的「真心」,感受企業的確是站在他們的立場思考產品與服務時,才會甘心樂意買單。換言之,企業必須在行銷過程中注入利他精神,贏取消費者信賴,視消費者從一次性的購買過客,轉變成終生合作的企業夥伴。



師法非營利組織



最近企業幾波行銷手法,可以觀察到利他行銷已逐漸蔚為風潮,像是全國電子「足感心」的方案,「你失業、我退費」、「買冷氣、送電費」等,或是現代汽車「你失業、我回購」等方案引起許多廣大迴響,銷售額大幅提高。



姑且不論這是廣告手法或是利他精神的展現,要注意的是,真正的利他行銷,是將利他精神貫穿於組織存在目的、企業文化、生產流程、行銷、顧客關係。廣告手法只是利他行銷的一小部分,企業不該僅將利他視為因應變動環境下的操作手法,利他應是企業的「精神」衍生出配套措施,而非單獨的「策略」。



真正落實利他行銷的組織,不能不提非營利組織。因為顧名思義,非營利組織成立目的,不以營利為主要目的,而是以「利他」為出發心,有著共同信念的凝聚與引導,組織志同道合的人群,共同達成使命,促進社會利益。



非營利組織與營利組織,除了成立動機不同,在組織、人員、財務等架構相似,成功的非營利組織如慈濟、世界展望會、法鼓山等,也都需要專業的行銷手法,將理念與「顧客」溝通。試想:在沒有金錢報酬作為誘因下,非營利組織憑什麼能吸引大批人願意投入當志工、捐款、參與活動?就是因為訴求利他,感動人們願意認同並支持這樣的組織生存。



因此,非營利組織的「產品」—社會改革、理念、價值觀等,在利他精神貫穿下,建構起「非營利組織—社會—民眾」的正向循環,且這樣的循環能夠長期、自動運作,就像漣漪,剛開始只是一個小水痕,逐漸擴大影響範圍。企業可以師法非營利組織,雖然企業奉行「不賺錢就是罪惡」的原則,應先自問除了營利外,有何「利他」的存在目的?



翻開百年企業的歷史,這些企業存在目的促進環境、社會更高的福祉,貫穿企業文化、組織運作、產品、服務,莫不奉行此更高原則。誠然,企業一定要獲利才能生存發展,但擁有利他精神的企業,也追求獲利,只是並非追求「極大利潤」,而是「合理利潤」、不追求「短期利潤」而是「長期利潤」。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4635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能力一年12期 2400 2080  
能力一年12期續訂(請提供續訂編號) 240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