愈來愈多企業使用「經濟附加價值」(Economic Value Added, EVA)的概念來衡量「價值」,因為它可以用投資人的觀點,也可以用企業內部的觀點來看,主要就是因為許多會計提供的數字,例如會計淨利,只是扣掉負債的一個資金成本,但並沒有考慮股東權益的資金成本,所以,「淨利」顯然不是一個企業獲利很好的指標。
例如一間企業淨利是零,不代表公司不賺不賠,會計上沒盈虧,但其實是賠的,因為沒有扣掉股東所投資資金的機會成本,淨利是零,表示股東出了那麼多錢卻一毛都沒賺到。
EVA基本的概念是要把股東那一部份扣掉,會計上為什麼沒扣掉,是因為會計沒有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方式,會計非常強調客觀衡量,所以從很久以前到今天,都一直無法把股東資金的機會成本考慮進來。
財務理論有一大堆工具可以協助,但就是有人認為會有不符合理論的地方,EVA的概念就試圖把它(指股東資金的機會成本)扣除。你動用多少資源,EVA講求把所有的成本扣掉再計算獲得的價值。
用EVA衡量價值引擎(Value driver)
EVA是「one period」單期的概念,通常所謂的「價值」是多期的概念,也就是多期折現到今天,如何衡量價值有許多方式,EVA是其中一種,但不相等。
在會計上有個模型是,你的價值是未來各期EVA的現值,例如企業做一個投資,那可以估計他未來每一年的EVA,把每一年的EVA折現到現在,就是財務上常提到的「淨現值」(Net Present value)。
所以EVA實際的用處,包含「預估」與「評量」。通常我們做一件事,是希望這件事對企業、組織有幫助。怎麼知道有沒有幫助呢?就要看所做的事對未來有沒有影響,這是預估的部份,此外企業也常使用EVA做為現行績效的評量指標,企業裡有很多部門,我要看你做的好不好,我就要看每個部門的EVA,要計算一個人的EVA滿困難的,但可以計算一個部門的EVA,用財務報表裡的資料,做一些調整,把EVA估算出來,做為績效考核的依據,而不是直接依據會計數字做考核。
企業希望做什麼事都有價值,但光談「價值」是很籠統的,EVA是一個較精確的定義,因為企業就是要獲利,想獲利就要有策略、方法、工具,EVA是其中一項準確的方法論,非常單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