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經營的目的在於創造更高的公司價值,基本的課題就是「增進公司獲利」。但是近年來,隨著社會關懷、環保議題、公民意識的抬頭,衡量公司經營成功與否不在僅只於短期財報數字的增減,更重要的是公司永續經營發展的潛力,因此「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成為企業營運的新趨勢,公司開始注意社區關懷、環境保護、職場安全…等議題,國際上相關評估指標也因應而生(如:道瓊永續性指數DJSI、倫敦股票交易所體系下的FTSE4Good),反映出企業社會責任不僅是社會期待,更是未來的投資潮流!
企業社會責任(CSR)在台灣其實已推廣有年,多數台灣企業的社會責任執行卻容易落入「曲高和寡」的困境:使得CSR成為「一次性的消費」,不僅無法有效達到企業回饋社會的美意,公司也無法從CSR回收該策略應該為公司帶來的長期價值創造。
CSR不僅「助人」也是「利己」
員工CSR參與度不高,往往是因為員工無法清楚認知CSR策略和個人職能發展與公司未來展望有何明確關係。企業在CSR策略擬定上,通常都必須先經過嚴謹的效益評估;有了這些分析基礎,公司高層可以更清楚了解到此舉在展現企業回饋社會的誠意之外,還能替公司營運帶來多少實質助益。此外,這些分析評估也可讓企業在內部溝通方面,讓員工了解CSR不僅是單純的公益行善,對公司與員工本身也有實質的正面影響,真正達到社會、公司、員工「三贏」的局面。
舉例來說,「使用再生紙」、「鼓勵雙面列印」都是很基本的CSR環保策略。企業會估算策略執行後,將具體減少紙張的消耗,並為公司減少購買紙張的開銷,隨著開銷花費的減少,公司的獲利空間則會提升,這對公司股價、股票分紅都有正面的幫助。此外,公司更可搭配獎勵制度,以辦公室為單位,依各辦公室節省紙張消耗的程度,將省下的花費部分挪作獎勵基金,這樣一來員工的參與度將能更能感同身受。
同樣的,「助人也利己」的邏輯也可以應用在CSR的其他層面:例如在員工響應的義工計畫中,計劃內容可以與員工所能提供的專長、公司經營的核心價值互相配合。因為計畫內容和公司業務屬性雷同,因此員工都具備勝任的技能與潛力,況且員工也透過義工的擔任,可以更加精進工作技能,利於員工自身的職涯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