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飛利浦(Philips)集團旗下一員的恩智浦半導體,2006年起從集團內剝離,開始單打獨鬥在業界拼生存。面對突如其來的經濟危機,恩智浦和衆多同業一樣遭受巨大衝擊。2008年,恩智浦進行了大規模的裁員與閉廠行動,先後關掉4家晶圓廠,除了將非核心業務外包,還進行一連串的收購和合併,當機立斷的行動令恩智浦得以在中國市場搶占先機。
全球每兩台電視中就有一台使用了NXP(恩智浦)的晶片;每兩台筆記本中就有一台使用NXP技術的電源供應控制器;2008年底臺灣推行的新式護照上,植入的正是恩智浦所研發的非接觸式晶片。在全球電子護照市場上,恩智浦的占有率超過80%,出貨量已達1億片。
來自臺灣,在半導體行業長達25年的恩智浦大中華區執行長葉昱良指出,半導體産業變化的速度越來越快,不能樣樣都要自行研發,收購或合資是快速彌補空白的最好辦法。「只有在市場前三名的公司才能降低半導體行業的周期性影響,保持存活,所以我們必須清楚客戶最需要的是什麽。」
爲了達到目標,工程師出身的葉昱良要求所有人──包括業務員、工程師以及高層管理人員──都必須親自拜訪客戶。
「客戶有很多語言是藏在心裏的,有時候工程師反而比業務員更能幫助客戶說出心裏想要的東西。」拜訪完客戶之後,所有人再一起討論。葉昱良自信地表示,「這種做法使得恩智浦商品化的的程度大幅提高,我們的創意基本上都能變成讓客戶願意買單的産品。」
自2007年開始主管恩智浦大中華區業務,葉昱良是第一個坐在這個位子上的亞洲人,對於母公司飛利浦而言,葉昱良的到任,象徵著恩智浦即將納入中國式管理,作爲和中國政府溝通的窗口,葉昱良面對的則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在大陸,幾乎所有的IC設計業,背後都有政府支持。」葉昱良表示,在半導體産業的方向上,中國政府的要求不僅是「Made in China」,還要「Create in China」,也就是說,除了産品的晶片必須在大陸生産製造,還要符合官方制定的標準。中國政府用「綁規格」的方式來扶植本地半導體産業,招致許多國際大廠怨聲載道,而葉昱良則是開始著手進行「中國標準」的研發。
「我們開始轉向『中國創新』。」葉昱良表示,恩智浦在中國已經成立了4個研發中心,和中國頂尖的大學合作,運用本地人才去開發適用於中國標準的産品。「比如說TD-SCDMA或是3G,中國都有自己的標準,我們一方面尊重地方標準,另一方面則是積極和政府合作,參與制定標準的過程」。
葉昱良的積極態度,贏得了大陸官方的認可,在剛剛過去的2009年,北京政府就頻頻招手,邀請恩智浦一起合作發展智能汽車的配件。能不能啃下這塊大餅,考驗著恩智浦的反應速度和葉昱良的商場智慧。
【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2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