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垮台的時候,德國國家發展銀行(KFW)是全世界感受最深的企業。因為雷曼在上午10點整向法院申請破產保護,10點10分,KFW居然還是按照外幣互換協定(SWAP)的交易,向雷曼兄弟匯入了3億歐元。
這家德國銀行界的模範生,從董事長到一般職員幾乎都畢業自名門學校,個個聰明絕頂,每個人都受過工作技巧、領導力、擬定策略目標等專業培訓,卻仍可悲地一起創造出「史上最愚蠢的銀行」。
原來,每位工作者的「知」與「行」間,隱藏著如此晦暗不明的鴻溝。
模擬環境,打造管理實驗室
企業想要知道的是,有沒有一個方法,能夠用最低的成本,事先模擬出工作上可能遭遇的變化?1970年,美國著名的「阿波羅計畫」(Project Apollo),給了我們很好的答案。
正當阿波羅13號駛向月球的途中,太空船的氧氣罐意外地發生爆炸。「休士頓,我們有麻煩了。」當駕駛員傑克‧斯威格特(Jack Swigert)這麼跟美國太空總署(NASA)回報時,NASA立刻成立應變小組,展開援救計劃。
在距離太空船321,860公里的地面,應變小組的模擬船艙既是實驗室,也是災難現場。也因為在平時,NASA早已模擬過上千種與太空船一模一樣的環境,訓練嚴格異常,所以當事故生時,它們能迅速反應,最後成功讓太空人安全返家。
阿波羅13所做的,就是打造一個「實驗室」,有實驗組、對照組,所有的操作變項都能受控制,所有的產出都要求像實驗結果一樣符合心願、達到目標,更重要的是—不用承擔太大的成本與風險。
擬真環境,提升培訓的效果
實驗結果要求正確、培訓要講成效,最重要的,是架構出工作、生活的擬真環境,也就是大家所談的「情境」(Situation)。
「就像學開車,在黑板上畫圖解釋方向盤怎麼操作,再丟一堆交通號誌的講義,這樣就能學好嗎?你根本沒上過路!」哈佛企管顧問、經常為兩岸大企業做培訓的資深講師陳俊銘,用簡單的比喻點出關鍵。
很多企業砸資源做培訓,但卻發覺成效不彰,不是課程不好,而是學員缺乏體驗與實際操作,對理論與實務之間的鴻溝,跨不過去。
享譽全球的舞蹈團體「雲門舞集」,最善長融合中西思想的演出,他們的舞者除了芭蕾與太極這些基本功之外,常常為了不同的主題,增加「情境」上的訓練。
例如在演出《行草》的時候,雲門舞集會為舞者們增加書法課程,藉由寫書法的「體驗」(experiential),領悟字體、墨水與毛筆之間的關係,讓舞蹈的詮釋更為貼切。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