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偏瘠北歐的芬蘭,人口只有台灣的四分之一,芬蘭的小學生每天上課時數平均不到五個小時,老師也從來不出寒暑假作業,但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每三年舉辦的「國際學生評量計劃」(PISA)調查,芬蘭青少年已連續兩屆在閱讀與科學兩項評比稱霸,解決問題和數學的能力則位居全球第二。
把教育成果反映在成人世界的表現上,自2001年以來,芬蘭也已經摘下「四次」世界經濟論壇(WEF)全球競爭力的桂冠。
主動力,培訓效果的關鍵
「芬蘭人是當今圖書館借書率全球最高的國家。」知名作家吳祥輝在著作《芬蘭驚艷》中,寫下了這樣的觀察。
台灣的小學生是為了分數去上學,而芬蘭小學生則是為了「學習樂趣」去上學!學習一旦能夠形成「主動」,就很容易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全球教練領域權威,曾獲頒國際教練聯合會總裁獎的學者約翰‧惠特默(John Whitmore)指出,企業希望培訓帶來的,是創造高績效,這樣的績效是超乎別人的預期、自己的最高標準,當然,也是個人潛力的展現。
怎麼樣才能完全展現個人潛力呢?答案正是主動!
「工作者需要有完全的責任感,就是自己做主的感覺,」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全球人力資源管理處處長林文佳表示,例如一個人當上主管,心境上會有幾個轉折,第一個是興奮,第二個是開始有壓力,第三個是有渴望,希望變成自己心目中的好主管,到這個時候,對領導能力的養成就會有迫切需求,也就是會非常主動。
林文佳指出,中階主管經常是中國信託主管級培訓的對象,因為他們正在轉型、突破,人資部門需要幫助他們將工作與管理拉到更高的層次,創造更多的影響力,間接帶動團隊的氣氛,讓目標達成。
中信銀全球人力資源管理處經理李祥毅則補充,從現代企業的組織分工來看,一個能成為主管的人在自身領域的專業度一定非常強,但最大的盲點就是在管理技能上,很難在短時間去理解目標創造、盈餘利潤、預算分配、人員管理和決策,怎麼去融合應用。
「本質學能等技術性的知識沒問題,學習的主動性也很強,培訓真正難的,是更高階、更抽象的管理知識。」李祥毅說道。
體驗式,點燃學習的動力
如同中國信託的經驗,培訓最難的,是讓學員學從抽象的議題中,進一步將潛意識的念頭引導出來,因為這樣,才能幫助他們在工作中創造出最高的績效。
英國潛能開發大師肯‧羅賓森(Sir Ken Robinson)在暢銷書《讓天賦自由》中曾數次提到,人必須要找到真正的自我、在團隊中展現真實的自我,才能找到人盡其才的方向。
「如何發現熱情改變一切」(How to finding your passion changes everything)這本書的副標題,是這麼寫的。
【完整內容請見《管理雜誌》4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