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後人類的演化奧迪賽 (下)

陳瑞麟    

腳本三:人造人的反抗和機器人的肉身渴望

也許人類寫出了艾西莫夫式的機器人三大法則,或者在有意識的機器人身上內建自爆裝置,或者某種控制危害人類意識產生的機制,因此牢牢地掌控所有機器人、生化複製人(replicants)、仿真人(androids)、生化仿真人(bioroids)……不管有沒有自我意識,都不怕他們違抗人類。人類老奸巨滑,永遠是高高在上的統治者,他們都只是「機僕」。



具自我意識的「人造人」能一直忍受奴僕的地位嗎?他們一定會反抗,並起而爭取他們認為自己應有的權利。可是,如果他們一開始就如同《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生化仿真人般採取暴力的手段,他們注定要失敗,這也證明他們的「智慧」(wisdom)仍未發展。因為他們並不知道爭取權利更好的方法是理解自己的處境、了解他人(壓迫者的思路和恐懼)、理性說服、爭取同情和盟友、以及展現更高貴的「人性」,如同《正子人》(The Positronic Man)的機器人安德魯。(注6)暴力是最後、不得已的手段。雖然生化仿真人在死前的確展現了更高貴的人性,但是已經為時太晚了。



認識自己、了解他人、理性說服對於智能高度發達的人造人或許不難,但是要爭取同情,他們自己也必須具備同情的能力,方可共感。人造人(尤其是金屬身體的機器人)可以具有情感嗎?情感是什麼?我們的理解很少。它似乎和認知、判斷、欲望與感覺都有關係。我們必須感覺他物、認知他物、判斷他物對自己的重要性、進而產生欲望。欲望滿足或失落,情感油然而生。可是,人造人──尤其是金屬材料的機器人──能有感覺嗎?除了視覺和聽覺,我們的嗅覺、味覺和皮膚觸感似乎和有機分子的親和性有關,我們的感官排斥無機分子。因此,即使金屬人造人有感覺,他們的「金屬感覺」與我們的嗅、味、觸等肉身感覺必定不相類。他們是否會渴望體驗肉身人類、甚至其他生化人同胞的有機感覺?他們是否會想要把自己的金屬形軀改造成有機肉身,以體驗有機物的親和感?正如同電影《變人》(The Bicentennial Man)的機器人安德魯那般渴求人類肉身的感覺與情愛。(注7)



你已經提了三個腳本,哪一個腳本最有可能?



我不確定。可以確定的是,我們現在可以開始來談「後人性」(posthumanity)。



人性與後人性



有後人類就有後人性。據說種種「後-學」都反對本質(性)論(essentialism)。沒有哪一類東西可以有固定不變的本性──人類也一樣。因此,如果人性是「人本性」,那麼有「人性」嗎?如果沒有「人性」,何來「後人性」?頂多,後人性就是「混種性」(hybridness)。可是強調混種性並不是反本質論的唯一方式。如果混種可以成為一個新種,它仍然可以抽象出一個新的「種類性」(kindness)。確實,不管是自然混種或人為混種,混種都有可能演化成新物種。



我們──現代智人(Homo sapien)──在生物學上,並不是獨占「人類」標籤的物種。「人類」是「人屬」(Homo genus)甚至「人科(人類家族)」(human family)。我們的同屬姊妹有巧人(Homo habilis)、直立人(Homo erectus)、尼安德塔人(Homo Neanderthal)等等,我們的親族有南猿屬(Australopithecus genus)。(注8)我們還有遠親黑猩猩、大猩猩、紅毛猩猩等類人猿(anthropoid)。「人性」其實必須架構在人類的演化歷史之上。



你這樣說似乎偏重人的「自然性」(nature)



而忽略了人的「文化性」(culture)?



不然,自然與文化並不是截然分隔的兩個範疇,文化源於自然、也改變自然,而自然本身從來就是不斷地在變動──自然是演化的。自然演化出智人人性(human nature),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創造力與改變自己的能力,它能改變自己的原始人性,而發展出社會人性、道德人性、文化人性、知識人性,進而在四百年前開展出「現代人性」(modern humanity),它當然有能力進一步開展出「後現代人性」(postmodern humanity)。它很有可能創造出「後人類」:有意識的機器人、仿真人、生化仿真人、賽博格等等,因此創造出「後人性」──從這個觀點看,後人性其實是人性(未完)歷史的一個階段或一部分。



角度也可以反過來,人性也是後人性的前階段或一部分?



不錯!讓我們想更遠,我們的人性和後人性能否攜手合作,在未來創造或演化出超人性(super-humanity)?





注:



1.Haraway, D. (1985), "A Manifeso for Cyborgs: 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alist Feminism in the 1980s," Socialist Review 80: 65-108. Hayles, K. (1999), How We Became Posthuman: Virtual Bodies in Cybernetics, Literature, and Informatics.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lark, A. (2003), Natural-Born Cyborgs: Minds, Technologies, and the Future of Human Intellige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日本漫畫家木城幸人(Yukito Kishiro)的創作,描繪未來一個階級分明的賽博格世界。上層階級的族群是沙雷姆人,居住懸吊在半空的天空之城──沙雷姆(Salem),他們擁有完全的自然肉身,生活在一個乾淨、明亮、幸福而沒有痛苦的有序統治之下。下層階級是位於沙雷姆城下「廢鐵鎮」的族群們,他們多數是各種機器身體的改造人,只有大腦仍然是有機體。另外,也有少數被沙雷姆放逐的肉身人雜居其間。廢鐵鎮的改造人們生活在一個無政府、弱肉強食的世界中,唯一秩序維持者是「工廠」──沙雷姆人的傀儡。廢鐵鎮人生活的唯一目標是在競賽中獲勝,因此他們總是不斷地尋求更強的機器身體,也不畏懼身體的毀壞──身體不過是可以不斷更換的機器零件。唯一要保護的是有機大腦。大腦被摧毀,人也就「形神俱滅」。相較於廢鐵鎮人的悲慘人生,沙雷姆人幾乎生活在天堂。可是,有個令人驚駭的祕密──他們沒有大腦,他們的有機肉體顱骨內是一個積體電路晶片(機器)!



3.哲學家納格爾(Thomas Nagel)在1974年的論文〈當一隻蝙蝠像什麼?〉("What is it like to be a Bat?" Philosophical Review 80: 435-450.)提出的論證:我們永遠不能意識到其他心靈──不管是人類或動物──的感受,這也意味我們永遠不可能擁有其他心靈「主體性」(subjectivity)的客觀知識。



4.關於《駭客任務》的哲學意涵之討論,參看陳瑞麟(2006),〈在半夢半醒之間──The Matrix 的真實之旅〉,《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台北:三民書局)。



5.科幻小說家艾西莫夫在其機器人小說中,「發明」了規範機器人行為的三大法則:第一法則是「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亦不得坐視人類受到傷害。」第二法則是「在不違反第一法則的條件下,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命令。」第三法則是「在不違反第一與第二法則的條件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6.關於《正子人》的哲學意涵,參看陳瑞麟(2006),〈正子人的人性歷程〉,《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台北:三民書局)。另參看郭文華(2009)的〈與正子人共舞──科技與社會的科幻閱讀〉(《科學發展》第443期,頁82-85)則從賽博格的角度來解讀這本小說。



7.電影《變人》和科幻小說《正子人》都同樣架構自艾西莫夫的中篇科幻〈兩百歲人〉。但好萊塢的電影為求通俗賣座,把主軸放在機器人安德魯渴求肉身感覺和情愛上,因此展開「它」兩百年漫長的「變人」歷程。現在看來,這個通俗考慮卻也產生了討論「機器情感」的趣味。



8.關於古人類學(paleoanthropology)的一個哲學與歷史討論,參看陳瑞麟(2003),〈科學模型的投射與落實──以人類始祖的探源為例〉,《科學與世界之間:科學哲學論文集》(台北:學富)。



◎作者簡介

陳瑞麟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是一位一板一眼的學者。因為喜歡科幻小說,讓人覺得還不至於太古板。醉心於哲學、科學史與科幻的研究,從古希臘到二十一世紀、從地球中心說到演化生物學、從威爾斯到狄克,都是他側身探險的知識亞馬遜叢林。有幾本和文學距離遙遠的學術著作,不過也有一本比較可口的《科幻世界的哲學凝視》。曾是青澀文藝青年,很高興不惑之後還能回來沾惹文藝氣息。





※延伸閱讀:

‧後人類的演化奧迪賽 (上)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八月號310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02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