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面貌多元的3D應用

林欣靜    

3D立體影像也廣泛應用在醫療和科學研究上,例如國網中心就與清大「腦神經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合作,將果蠅的腦部結構與腦神經分布全部「3D化」,透過立體影像獨特的空間感解密,果蠅的腦部圖譜也一一現身。圖為首次觀看果蠅腦神經立體影像的觀眾所自然流露的驚訝表情。
3D立體影像能幫助觀眾更精準地抓住各種「被攝物」間的距離感,這種「深度視覺」的特質,運用在影視產業上固然娛樂效果十足,但轉個方向結合教育、生命科學、地理資訊重建、提升醫療手術品質與效率等各層面的應用,也能發揮造福社會的積極作用,「3D創新科技」也成為目前各領域學界亟待推廣的研究面向。

2010年3月19日,比利時法語區首府Li?ge正在舉行第9屆 的「Imag?Sant? Festival」(健康影展),主辦單位在市中心的Sauveni?re影院放映了一場長達3小時的「即時轉播」影片,內容非關科幻,卻也刀光血影十足刺激,原來這是同一時間在距影院16公里之外的Centre Hospitalier Universitaire醫院所進行的一場腦神經外科手術。

3D手術寫歷史

這場全球首次「3D Live」手術,執刀者為比利時的神經外科權威Didier Martin教授。要完成這場跨時代轉播並非易事,首先,所有的攝影器材都必須經過嚴格消毒、劇組人員也得像醫護人員般穿上無菌衣;另外,拍攝及打光時,都必須與醫療團隊保持至少10公尺的距離,以免因不必要的肢體碰撞造成干擾、提高手術風險。

除此之外,由於3D即時影像的資料量極為龐大(傳輸速度需達每秒500MB才能正常轉播),拍攝團隊還請來2家比利時知名電腦公司支援架設網路,才得以順利達成轉播任務,並讓同一時間在影院「遠距參與」的醫療同業們讚賞不已。

當然,像是打開頭蓋骨等血肉模糊的畫面,並非一般人所能接受,然而對於醫療專業人員來說,3D立體影像如臨手術現場的視覺效果,卻對他們判斷病灶位置、瞭解動刀程序,以及學習手術時若遇到大出血或其他緊急情況的應變措施,帶來莫大助益。

也難怪事後比利時國家廣播電視台訪問現場觀眾時,有人居然意猶未盡地說:「我覺得比《阿凡達》還精彩!」


運用立體影像標記腫瘤(黃色區塊),不但可幫助醫生確認病灶位置、提前掌握下刀的距離與分寸,也能更清楚地為病患及其家屬解釋手術風險與利弊得失。圖/國網中心提供

立體影像輔助醫療

事實上,將立體影像應用在醫療早已行之有年。像是國內最高階的電腦運算中心──位於新竹科學園區的國家實驗研究院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簡稱「國網中心」),早從2001年開始,就陸續與長庚醫院及台大醫院合作,將醫院所提供的病患X光片、電腦斷層掃描及核磁共振等檢查資料,運用特殊軟體及高速運算,建構成可自由翻轉各種角度的3D立體影像。

當醫生戴起特製的3D眼鏡,就可以鉅細靡遺地觀察病患體內神經纖維束及腫瘤分布的相對位置,不但可避免手術失誤,在教學或術前規劃手術流程等方面,也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國網中心軟體技術組副研究員張宏生更指出,3D立體影像還有助於改善醫生與病患或病患家屬的醫病關係。他舉例,台大醫院曾為一名腦瘤患者建構立體影像。這名患者的腦瘤恰恰長在主管人類語言溝通及邏輯推理的區域,透過3D立體影像的輔助解說,家屬就能非常清楚地瞭解病患會出現「老是忘東忘西」的短期記憶喪失現象,主因就是腫瘤周邊的神經纖維束因長期被壓迫已嚴重變形。

由於神經傷害是「不可逆」的,即使開刀取出腫瘤,病患也無法恢復常態,甚至有可能造成語言能力喪失的副作用,但如果不開刀,腫瘤持續變大也可能危及患者生命。

「對於病患及其家屬而言,開不開刀都是極為困難的抉擇,但至少在立體影像的輔助說明下,醫生能用更淺顯易懂的方式向家屬解釋手術的利弊得失,術後不必要的醫療糾紛也會減少許多,」張宏生說。


運用立體影像標記腫瘤(粉紅色小點),不但可幫助醫生確認病灶位置、提前掌握下刀的距離與分寸,也能更清楚地為病患及其家屬解釋手術風險與利弊得失。圖/國網中心提供

即時手術的3D傳輸,台灣也有巨幅進展,例如工研院已在今年6月宣布將與彰化秀傳醫院的微創手術中心,展開為期2年的合作計劃,初期將透過現有微創手術影像傳輸系統,截取內視鏡2D影像畫面訊號,在另一部3D顯示器上同步將2D影像轉換成3D顯示,外科醫師就能在手術中即時獲取立體影像。

第二階段則將合作開發出局部手術患部的即時3D影像及景深輔助系統。如此一來,當外科醫師在進行微創手術時,不僅可透過原有的內視鏡2D螢幕進行手術操作,也能經由3D螢幕同步獲得手術部位的立體影像,這樣就可以更精確地掌握縫合或切割時相對位置的空間感,此種新技術將可望大幅提升現有2D內視鏡手術的品質與效率。

地理資訊的立體化

除了醫療之外,立體影像也廣泛應用在科學研究與地理資訊的重建上。例如國網中心就與清大生命科學院「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江安世長期合作,建立了全球第一個「果蠅腦神經網路立體影像資料庫」,江安世也以此為研究基礎,發表了「果蠅腦內嗅覺神經網路地圖」等多篇聞名國際的論文。

另外像是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每年會固定從「福衛2號」傳回4組台灣全島的最新衛星影像,再由國網中心加入台灣各地的「標高資料」後,進一步運算轉化為3D立體圖資。

這麼一來,當研究者/政府官員戴上3D眼鏡,再配合滑鼠、鍵盤等簡單操作,就可體驗宛如坐在直昇機上俯瞰台灣各地的效果,也能輕易比對風災或強震過後的國土變貌。

例如去年肆虐南台的莫拉克風災,透過國網中心重建的災前/災後立體影像可發現,原本青山綠水的小林村周邊,風災過後全數化為黃澄澄的土石流;被懷疑是禍首的「獻肚山」則宛如被炸彈夷平後的一片光禿,種種影像透過3D展現後更顯觸目驚心,讓人在感嘆大自然的威力之餘,卻也不禁憂心,當未來極端天氣漸成常態,目前尚存在各種環境問題的台灣是否還有能力因應?

無論如何,3D立體地理影像確實提供極富參考價值的國土變異、水土保持及防災資訊。而對於科學家來說,與其討論「3D電影會不會躍居主流」、「3D電視何時才能普及」等軟性議題,如何透過立體影像所帶來的視覺「空間感」,發展更多元面向的應用科技,才是未來更重要的任務。



※延伸閱讀:
‧當3D走入Live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九月號】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45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光華一年12期 0 1500  
光華一年12期續訂 0 12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