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興趣,來自天賦 OR 培養?

採訪撰文/敖庭綸;攝影/潘朵拉兒童專業攝影;化妝/筱喬;演出/漂亮媽咪:高欣平、帥氣爸比:李元善、可愛兄妹檔:李杰穎 李蕎希    

天賦VS興趣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何慧敏表示,每一個孩子都有他較擅長的能力,只是有些孩子的能力表現較為明顯,有些孩子較不明顯,每個孩子都不相同,例如,有些孩子的小肌肉發展非常好,有些孩子就是對於做細節的東西不在行,但可能在運動的神經表現很優越。興趣來自孩子的內在需求,與孩子的天賦優勢多少是有相關的,例如,有音樂天分的孩子只要聽一兩遍歌曲,就能音準不差地哼唱出來。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范睿榛認為,所謂的天賦是與生俱來極為特殊的才能,就像電影《把愛找回來》中的小男孩,天生就對於聲音特別敏銳,從大自然中聽到各類聲音後,就能夠自己創作出動人的交響樂曲,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像這樣真正有極高天賦的孩子,比例上是少的。至於所謂的興趣,則是可以靠後天發掘與培養。



八大智能區



美國哈佛教授GARDNER 提出每個人都有八種智能:



1.語言智能

2.邏輯智能

3.空間智能

4.音樂智能

5.人際智能

6.反省智能

7.運動智能

8.自然觀察智能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提到,由於人與人的智能敏銳區域不同,所以形成差異。比如,音樂和語言智能比較好發現,孩子聽一兩遍歌曲就能有模有樣地學樣,聽大人講一兩遍故事就能繪聲繪影的描述,甚至是加入自己的想像跟創造,這些都是音樂或語言智能比較敏銳的表現,這樣的孩子耳朵敏銳,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強。每個人都擁有這八種智能,只是遺傳基因的差異與後天發展的不均衡,才出現了智能區域的差異。



興趣不等於未來發展



范睿榛助理教授認為,所謂的興趣並不等於專長,更不侷限於圍棋、畫畫、以及跳舞等能夠表現出來的才藝。每一個孩子的敏銳性不同,尤其學齡前的孩子,有許多他們自己的思維,很多時候是無法以成人的想法能夠理解的。



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范聖興教授表示,就整個腦部發育而言,有些人花了很長時間學習某樣東西,並不見得表現就特別突出,尤其是藝術相關的,可能與天賦較有關係;其實,每一個人都是獨特的個體,能夠健健康康的出生是幾億分之一的機會,因此,父母不應該把「培養孩子興趣」本身當作投資或是在成就孩子,例如,讓他學音樂,並不是要期望他要成為音樂家。



生活就是學習



孩子出生後就展現對整個世界的好奇心,拿什麼東西給他,他都會覺得好玩有趣,就連小小的鑰匙圈,也可以玩得不亦樂乎,此外,大部分的孩子聽到音樂,尤其是節奏強烈鮮明的,也都會自己跟著節奏韻律,自然舞動。



當許多家長過於緊張或擔心時,真正可憐的反而是孩子,好像只要一開口說話 ,就必須馬上被送去上才藝班,學第二外語、學音樂,只要手開始會操作,喜歡摸東摸西,開始探索,又必須開始學美術,但是,學東學西,真的是他們要的嗎?其實,孩子需要的是自然遊戲,開心的玩,透過大量的自我探索經驗,滿足好奇心,增加自我內在的成長。



避免過早學習



許多家長一方面因為工作忙碌,沒有時間陪伴孩子,一方面擔心孩子輸在起跑點上,常常急於把孩子往才藝班送,范睿榛助理教授與我們分享,她曾經當一位孩子的家教,某日帶他到音樂班上綱琴課,發現他只要一坐在鋼琴前,手就開始抖,這表示「彈琴」對孩子來說,已經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即使原本對音樂有興趣的孩子,也很難再喜歡彈琴這件事情了。過早學習看似贏在起跑點上,但是,過度逼迫孩子學習,不但可能造成孩子壓力,更可能影響生理發展與自信心。



勿從功利角度設計孩子興趣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則提到,當孩子的興趣不滿足父母期待,有些父母就不願意滿足孩子的興趣,甚至還會擔心這些興趣把孩子引領到別處。用將來工作的方向來看待孩子的興趣,很多父母不會鼓勵與支持孩子發展所謂「沒有用」的興趣,因為有悖於成人社會的價值取向。然而,從孩子身心發育和成長角度來看,不管孩子的興趣多麼離奇,甚至與未來就業沾不上邊,完全的尊重、信任,以及支持,就是最好的學前潛能開發了!



孩子一旦因為興趣而投入某一件事情,並養成習慣,這種習慣自然會讓他成為有教養有成就感的人。因此,支持孩子興趣的價值和意義並非著眼於未來的工作,而是培養孩子的特質。



就像英國女動物家珍古德從小就喜歡動物,在母親的支持下,26歲時就獨自前往非洲叢林觀察大猩猩,填補了動物史上的空白,現在她不但是動物學家,環保學家,甚至是社會運動家,珍古德的媽媽支持鼓勵她發展自己的興趣,當初並沒有想到她會成為具有世界影響力的人物,也許就是因為媽媽當年沒有阻止她的興趣,珍古德才有今天的成就。



為什麼讓孩子學音樂?



《小熊媽的無國界創意教養》一書提到,台灣有些家長鼓勵孩子學音樂,動機卻不單純。常常看到父母將學習音樂視為手段(=升學的後盾),而非目的(=純粹培養對音樂的喜好),令人不禁懷疑:這樣的音樂學習能持續多久?事實上,一旦動機不純正,將會迷失目的,並且讓親子關係徒增壓力。



小熊媽提醒家長們不妨思考一下,:讓孩子學音樂,目的到底是什麼?是為了得獎?為了將來推甄升學有資歷可寫?她認為自己讓孩子學小提琴只是單純地希望,小熊們能在學習樂器時,體驗音樂純粹的美感。



記得有一天,小熊參加弦樂夏令營回家後,有點陶醉地跟我說:「媽媽,今天指揮 老師要我們合奏的樂曲,一直在我腦海中迴響,一整天都不能停止!真是奇妙啊……」



確實是很奇妙吧?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能繞梁三日不絕,音樂的力量是令人無法想像的。希望父母在讓孩子學音樂時,也能抱著一種單純的「初心」:讓孩子能純粹地體驗音樂之美、終身不離開愛樂的心。



等待孩子肢體發展成熟



范睿榛助理教授指出,每個孩子發展的時間不盡相同,但是,爸媽應該要知道,每一個孩子的生理與肢體發展,都是需要時間的。就像爸媽不可能期待孩子一出生,就要會開口說話,然而,更不應該忽略的是,孩子們大肢體的動作與精緻動作發展也會彼此相互影響,舉例來說,逼迫孩子很小就開始學琴,對孩子來說,並不是件好事,因為孩子手指的伸展可能還沒有發展完全!



若是家長能夠多些耐心,平日先帶著孩子一起多欣賞美妙的音樂,在無形之中,先慢慢培養起孩子的音感,等待孩子更熟練地控制肌肉後,若又主動表示想學琴的意願,此時,只要給他一點幫助與指導,孩子的潛力更有可能完全發揮出來。



勿過度保護



此外,范睿榛助理教授表示,現代社會因為少子化的關係,父母擔心孩子會受傷,剝奪了很多讓孩子嘗試與學習的機會,有些孩子甚至到了大班還不會使用剪刀,就是因為沒人讓他嘗試,導致許多孩子上了幼稚園、上美術課,握住剪刀之後,根本不知道該如何使力將大拇指按下去;如果孩子連剪刀都無法使用,就算他心中有無限創意的潛能,也不可能被實踐出來吧!



錯失黃金教育期?



范聖興教授表示,有一些東西的確有黃金發展期,例如,弱視的小朋友,假設沒有適度的去矯正,慢慢的就會造成視神經無法與大腦產生正常的連結,造成視力永久性惡化。至於一般的小朋友,只要出生之後,並不是完全缺乏照顧或缺乏刺激的狀況下,並不會發生任何問題。



何慧敏副教授指出,給予孩子的刺激最重要的是必須適合孩子,過之與不及都不合宜,此外,家長無需過度緊張錯失所謂的學習精華時期,以學習英語為例,許多四十、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直到上國中,才開始接觸英語,從ABC學起,外語能力依然表現優異,也能夠到國外留學攻讀學位;而近年來,從幼兒園時期已接觸英文的孩子,到了學齡期卻不見得英文很突出,或依然維持對外語學習的興趣。



如何發現孩子興趣與天賦



法國大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孩子不是沒有潛能,而是缺少我們對他們的發現。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的作者認為,孩子就像萬物會在春天以自有的特色展現自己的生命。孩子會不斷追問和探索,甚至是花大量的時間投入;發現孩子的智能敏感區,並不需要特別的技巧,只需要耐心觀察孩子對事物的敏銳度即可。



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嗎?



何慧敏副教授說,父母不應該期待由他人來告訴你,你的孩子的天份在哪裡,個性如何,適合或不適合什麼。「觀察與了解孩子」是發現孩子興趣的前提,了解孩子其實一點也不困難,只需要花時間與孩子一起從事某些活動,並且真心投入地與孩子互動,一定能夠發現自己的孩子對什麼有興趣。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就可以不斷創造許多機會,藉以了解孩子,進一步協助孩子發展所長,同時,也是讓孩子有機會能多認識父母。



例如,與孩子一起聊天、玩積木、編撰故事,帶著孩子一起認識動植物,甚至不用花錢,跟孩子一起利用回收物做手工藝、剪紙等,都可以藉此了解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對色彩特別敏感,孩子的手是不是特別靈巧,或是一起從事戶外活動的時候,更可以觀察到孩子肢體動作是不是特別靈活,進一步瞭解孩子的個性與特質。



然而,有些工作忙碌的父母或經濟富裕的家庭,可能都會選擇將孩子交給保母、祖父母、才藝班、安親班老師或外傭一整天代為照顧或教導,本身與孩子真正相處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少,可能只有晚上睡前的一、兩小時,甚至更短,這樣也等於錯失了解孩子的機會。



陪伴,不只是人在孩子身邊



何慧敏副教授進一步提醒爸爸媽媽,如果只是人陪伴在孩子身邊,但是,給予的情緒反應或是語言卻多為負向,那麼,即使花再多的時間陪伴孩子,也是徒然。所謂的「陪伴」,除了願意付出時間與孩子一起從事許多活動,與孩子互動之外,重要的是在過程中,肯定孩子的努力與付出,給與孩子心理上正向的鼓勵與支持!



此外,有些父母急於求快或固執己見,忽略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發展歷程,常常急於教導孩子、指正孩子,結果往往只是阻礙孩子的發展,例如,當孩子把人的頭髮畫成白色,父母一發現馬上就大聲斥喝:「頭髮怎麼會是白色的呢?!頭髮是黑色的!」,或是孩子只要沒有照著書上教的方式玩積木,父母也會氣惱地馬上加以指責。如果經常這麼做,不但會讓孩子不喜歡與你相處在一起,更可能會打擊他的自信心,讓孩子喪失探索與自我學習的能力。



孩子興趣VS父母期望



「不要期待孩子跟你一樣或是不一樣,孩子是獨立的個體。」何慧敏副教授說。父母要學會接受而非雕塑孩子,協助孩子維持對學習這件事情本身的熱忱,唯有如此,在將來的成長過程中,孩子才能夠自己主動學習任何事情,如果學齡前,父母就過度將自己的期望加諸在孩子身上,沉重的壓力只會讓孩子完全喪失學習的動力,以後更難對任何事物產生興趣。



愛之適足以害之?



《0~6歲全腦開發秘密》一書的作者分享了一個真實的故事,一位男孩4歲時,就能安靜地坐在那維妙維肖的捏出50多種動物,只要是他見過的,他不但能夠捏出來,而且生動逼真,常常一動也不動的坐在那邊3小時進行黏土創作,這代表他對雕塑的癡迷、對線條和造型的敏感度,甚至在空間智能上有極大的優勢。



但是,他的父親忽略了孩子的空間創造能力,甚至對孩子的天分不屑一顧,認為捏黏土有什麼用,只是小孩子玩的,並堅信「唯有學好數理化,才能走遍天下」。因此,這位父親竟毫不手軟的逼迫孩子放棄自己的興趣,要求孩子必須在升學的道路上,專攻數理化。



結果,這個孩子耗費了16年的時間在數理化上,還是達不到要求,更無法像天生對數理較敏銳的孩子一般,在學習的過程中發現樂趣,原因就在於這個孩子的天份是空間智能!父親的視而不見,甚至加以鄙視,逼迫孩子在毫無興趣與天份的事物上付出,徹底擊垮孩子對自我的自信心!



范聖興

現職: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學歷:美國普渡大學生物科學系博士

專長:神經發育學、發育生物學



范睿榛

現職: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

學歷:美國匹茲堡大學博士、美國喬治亞大學碩士主修教育心理、美國市立奧克拉荷馬大學學士主修心理學、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幼稚教育科

專長:藝術治療、視覺藝術心理學、藝術認知心理學、繪畫心理分析、心理輔導、心理學、兒童美術教育



何慧敏

現職:國立台灣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

學歷:德國波昂大學 哲學博士

專長:親職教育、幼兒教育

張美蘭(小熊媽)

現職:師範大學「創新思考研究計畫」主講教師、親子天下「部落客共和國」特約作家

學歷: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MBA

專長:主修為「消費者行為」與「行銷研究」,目前從事「兒童與小熊行為研究」、親子教養與兒童文學創作



諮詢/東海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范聖興、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副教授何慧敏、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幼兒與家庭教育學系助理教授范睿榛

參考資料/《小熊媽的無國界創意教養》(張美蘭著 野人文化出版)、《0~6歲全腦開發秘密》(徐國靜著 人類智庫出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498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育兒生活一年12期 (此方案5/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3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