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自認的救贖,自縛的繭──訪《為愛朗讀》導演史蒂芬‧戴爾卓 (下)

文/曾偉禎    

文字轉換到電影本來就有許多必然的妥協,導演本可依據個人對原著的體會,刪減或增加段落。其他捨棄的段落包括凱特參觀麥克父親書房的戲,應可再度強調兩人在年齡之外社會及教育階級的差異;凱特在集中營的戲或教堂火災的戲也有可增其史詩氛圍的功能。殊是可惜。



導演在訪談中強調,其實有太多段落確實是拍了,但是在最後剪接時為了劇情流暢及緊密而放棄,將來會放在DVD發行的版本中。有興趣的觀眾自然可以品頭論足一番。



光芒萬丈的淋漓演出



在演員表現上,全片不論資深演員或年輕演員,都有優秀的表現。因為是劇場出身,導演謙遜的表示自己仍是學拍電影學生,並熱愛之外還樂在其中。不過可能因為是劇場的訓練,與演員的互動自然,在執導電影中因而能掌握更準確的情緒演出。



曾演出《英倫情人》雷夫‧范恩斯不算失職地表現出中年麥克往事糾纏內心,外表冷漠的情緒,但在與年輕麥克的接軌上稍有落差。原著裡,他發現「原來她(遺囑中)沒有留任何話給我。她是有意在傷害我?還是在懲罰我?或是她的靈魂已疲憊到了極點,只能做出和寫下絕對必要的事物。」韓娜好不容易學會寫字,寫信給麥克,他卻從來不回信,使她退縮到自己的城堡中,不留遺囑給麥克。如此又讓麥克進入更深的混亂,麥克仍飽受著「自己是不是否定她、背叛她、是否虧欠她什麼、是否因為愛她而有罪?」折磨,並更加疏離。中年麥克在準備接韓娜出獄當日,他發現她已自縊身亡,雷夫‧范恩斯演出內在巨大的撕扯痛楚,外表卻仍疏離冷淡的戲,似乎只要稍稍一碰即將痛哭的邊緣心境,頗是懾人。



但年輕的大衛.克羅斯與凱特‧溫絲蕾的對手戲,則相較上絕對令人驚豔,從十五歲演到二十幾歲,沒有簡化人物性格的毛病,讓影片飽滿著種種衝突的戲劇性。拿捏抑鬱與天真縱情得當,朗讀口吻增添電影的文學氣氛,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



至於光芒萬丈的凱特‧溫絲蕾,可說是淋漓盡致的演出。此片的成功,她最是功臣。



在教堂中,遠景的凱特‧溫絲蕾淚濕衣襟的哭泣,仍力透紙背令人動容;片末麥克探監,終於在韓娜出獄前與她見面,問她「妳是否會常回想過去?」年華已去,老態盡露的她,冷淡回答「我怎麼想或怎麼感覺不重要,那些死去的人不能復生。」但細心的讀者難免會更喜歡原著中時所講的一段話「法庭不能要我負責,但死者可以。在獄中他們還經常和我在一起。」(皇冠,頁171)所透露她可能但幽微的懺悔,及精神的神祕空間。



原著中可能的專橫激烈、冷漠及之後神祕自閉的性格,因為導演蓄意刪除的段落,無法在電影中塑造更立體的韓娜,但是凱特的表演與豐盈肉體添加了許多女性特質,縱橫全片,她細膩地將角色中可能會有的困惑、情感的複雜度詮釋出來,她的身體語言也豐富多樣,沒有一般好萊塢女星在演出性愛上的矯揉造作,為韓娜這個角色提供給觀眾更多認同的性格細節。凱特‧溫絲蕾也不負期待地豐富化所有情緒,是全片的焦點。



最後一段生命之旅



《為愛朗讀》演員表演精彩,基本的場面調度到位,攝影迷人飽滿,若影片有任何令人不滿足之處那該是結尾。冗長的結尾(麥克到紐約)先是減少了兩人多年後相見及韓娜以自縊結束生命,所帶來的衝擊;令人費解的是導演史蒂芬‧戴爾卓卻在呈顯主旨中人類的偏見、冷漠、孤寂之外,在頭尾上,添加為主角的命運解套的動作。



原著中是麥克告白他想寫下這段回憶,以便從事件中解脫。他以不斷送朗讀的錄音帶到監獄去給韓娜,任他發現韓娜開始學會認字、寫信給他,是內心的愧疚仍在蓄膿因而無法觸碰,他仍不願意寫信給她與她情感交流。如此,朗讀成為他自認的救贖,但朗讀更是他自縛的繭。無法掩蓋的仍是他的冷漠與自私──他禁止別人和自己,進入,改變,那個讓他愛上韓娜的緣起:韓娜穿絲襪的那個當下時空,那個神聖空間。在收到反猶太文盲聯盟接受捐款的收據後,他去韓娜的公墓,原著最後一行:「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站在那裡的一次。」(頁189)顯示著這是沉重的決定,最終揭露的仍是他冷漠的應對。



難思議的是,編導在電影最終結尾卻安排一趟生命之旅,可理解導演以中年麥克開場,自然會劃下一個圓回到麥克身上。讓麥克對女兒講述生命中的故事,雖顯示了麥克不想自己的女兒繼承自己冷淡疏離的生命態度,也想終結自己一生的羞愧與罪惡感,但此舉卻有把原著轉成溫情的心靈成長電影的危險。麥克對下一代的告白或許是他懺悔的起點,但這與原著徐林克的主旨有相當的距離,影片的啟示也煞是失了重心。沒有了徐林克以第一人稱的封閉自省可能意味的反諷,溫情的結尾讓電影變得溫和。



導演解釋他其實意在將全劇在高潮放在最後一幕麥克對女兒的告白,之前與韓娜的重逢反而是他刻意反高潮的處理,那場戲旨在說明韓娜學會了寫字,卻沒有尋求贖罪。然而看過原著的細心觀眾,或許對導演的說明,將有不同看法。



一九九五年出版的原著小說中徐林克著墨人類普遍性冷漠自私的道德困境,在二十一世紀由史蒂芬‧戴爾卓導演添上自己對人性道德的覺察,改變了原著的量感。或許這添加的結局也如同中年麥克的朗讀行為,是自認的救贖,也終究難逃是自纏的繭。



【原著】《我願意為妳朗讀》(Der Vorleser)

【作者】徐林克(Bernhard Schlink)



故事背景設定於二次大戰後,十五歲少年麥克與電車車掌韓娜,因偶然相遇,陷入祕密熱戀。三十六歲的韓娜帶給麥克情慾的初體驗,還有年齡與身分限制的超越。他們激情做愛、朗讀書本,但韓娜從不透露過去,十分神祕,直到某天韓娜不告而別,消失在麥克的世界中……。長大後,麥克在參與法庭實習時,意外發現韓娜坐在被告席上,她竟成了二次大戰的戰犯,韓娜的祕密漸漸揭開,兩人又展開另一段波折的關係……



《我願意為妳朗讀》的作者徐林克,一九四四年生於德國。為柏林大學的法律教授,也擔任法官,同時從事文學創作。《我願意為妳朗讀》德文與英文版本於一九九五年面世,立即轟動全歐洲,在德國銷售量更高達五十萬冊,成功進軍美國市場。小說背景實為作者的親身經歷,在優美的敘事筆法與嚴正的道德辯論中,展現出徐林克不凡的魅力。本書同時成為美國極受歡迎的歐普拉秀(Oprah Winfrey Show)推薦選書中首度入選的外國小說,也是第一本攻占《紐約時報》暢銷排行榜冠軍的德國小說。(編輯部/整理)



【電影】《為愛朗讀》(The Reader)

【導演】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

【編劇】大衛‧海爾(David Hare)



大衛‧海爾與去年以《贖罪》入圍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的英國著名編劇克里斯多福‧漢普頓年齡相近且經歷相仿,不但是橫跨劇場、電視、電影的編劇奇才,也曾成功跨足電影導演領域。兩人雖同樣長於文學作品的改編,但相較於克里斯多福‧漢普頓涉獵題材的紛雜廣泛,大衛‧海爾自一九八五年首度執導《陌生男子》(Wetherby)即勇奪柏林影展最高榮譽金熊獎起,就專注挖掘毀滅性格的女人空虛的內在世界,往後從《誰為我伴》、《烈火情人》、《時時刻刻》以至最新作品《為愛朗讀》,表面上取材、背景各異,核心精神卻不約而同指向人類對於死亡的某種不可抗力以及那無可避免又難以言喻的孤寂。值得注意的是,大衛‧海爾的劇本除了精密耙梳幽微難測的人性內在,亦善於透過日常細節舉止鋪陳外在政經環境,畫龍點睛地做出更宏大的結論,例如《為愛朗讀》影片收場前那段故事主人翁與納粹倖存者的談話就超越原著格局,為德國世代原罪做出個人註腳的意圖相當明顯。(Ryan/撰文)



作者簡介

曾偉禎,紐約大學(NYU)電影研究所電影碩士。曾任輔大兼任講師,金馬影展國際影展策展、副祕書長,年代影視經理,金馬獎、台北電影節、金鐘獎及新聞局輔導金評審。電影劇本《鴨賞》獲新聞局優良劇本獎,劇本《睫毛膏》獲選公共電視人生劇展拍攝。編譯有《電影藝術:形式與風格》、《導演功課》、《信手拈來寫影評》、《女性與電影:攝影機的兩端》等。現為自由電影撰稿,電影文集近作《從心看電影》由法鼓文化出版。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223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聯合文學一年12期 2160 180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