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電影的未來

撰文/張鐵志    

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去年發表了一封給他女兒的公開信,信中說到:「影像藝術和電影產業正處於一個十字路口。視聽娛樂和我們所謂的電影──由個人所構思的流動影像──似乎正走往不同方向。未來,你在影城的大銀幕上可能會越來越少看到我們過去認為的電影,而越來越多會在小型戲院、線上或者我無法預測的空間出現。未來仍是光明的。因為電影史上第一次,人們可以非常少的金錢製作電影……,你可以用負擔得起的攝影機拍攝出迷人影像,你可以錄音,你可以在家剪輯和校正色彩,這些都出現了。但即使這些技術和科技的進展,導致了製造電影的革命,我們還是要記得最重要的東西:工具不會拍出電影,是『你』拍出了電影……。」

你,之所以是你,因而才有你的故事、你的電影美學,科技將是你的延伸,它穿透你而存在,並且消融在你的故事影像細節裡。

半世紀前,法國影評人巴贊(Andre Bazin)提出了問題:電影是什麼?他強調的現實主義美學被80年代的「台灣新電影」有意或無意的實踐。

在那個年代,侯孝賢、楊德昌、萬仁、柯一正、小野、吳念真、詹宏志等人試圖用一個全然不同以往的電影新語言,去描繪一個正在洶湧轉變的台灣,探究島嶼自身的歷史與認同:彼時的台灣一方面正經歷現代化與都市化,另一方面新崛起的社會力量正在激烈與舊體制對抗。所以侯孝賢說:「社會狀態和電影有絕對的關聯,台灣當時是威權時代,有很多禁忌,那個『「不可以」反而變成一個動力。」

鏡頭快轉30年,此刻的電影世界早已因為科技發展經歷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也讓巴贊的經典問題更為尖銳,而成為本期電影專題所要提出的核心問題:當科技與網路已經改變電影的製作、傳播到觀賞的經驗,電影的本質是否被改變了?科技是否解放更多電影表達的形式與主題內容?這個數位時代的電影應該是什麼樣貌?如果80年代的台灣塑造了風格獨特的台灣新電影,那麼在我們的這個時代,當網路讓人們接觸到更相近的資訊,當人才與資金更迅速的跨界流動(如人才流到中國),台灣電影要如何找到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未來?

這個電影專題將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我與侯孝賢的深度專訪,我們不止談聶隱娘,更談他如何看到科技的變遷與電影的關係,以及對網路世代的影像創作者有什麼建議。第二部分是向讀者介紹,網路與科技如何在中國與國際改變既有的電影生產與流通模式,而台灣又有哪些創新?在第三部分,由台灣電影人談台灣電影的未來,包括當前最活躍的電影製作人李烈、這幾年深受國際注目的新導演趙德胤、今年都有新片的導演林書宇和鄭有傑的對談,以及金馬獎執行委員會執行長聞天祥。最後是新生代導演侯季然回答巴贊問題的精彩文章:電影是什麼。

侯季然說:「《刺客聶隱娘》無疑重新提醒了我們電影能夠給出的獨特感受:創造一個充滿細節、極度逼近真實的時空,讓人沉浸其中,並獲得啟發。不論是膠片、記憶卡、35釐米攝影機、iPhone,還是紀錄片、劇情片,創造世界觀的原點永遠是創作者的『眼光』。」

這也是這個專題的核心:如同許多導演,我們都相信科技釋放了電影更多的可能性,但電影的未來依然是那永恆不變的本質:說好的故事,用電影工作者獨特的理性與感性直入觀影者的內心,讓我們或者感動落淚,或者會心一笑,或者為不義而憤怒,或者對世界與人性有了更多思考與新的觀看眼光。

這也是大導演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在寫給他女兒公開信中所說的:「如果約翰.卡薩維蒂(John Cassavetes,美國獨立導演先驅)今天還活著,他一定會使用所有可能的工具去拍攝。但他也會說出他一貫的信念:你必須非常全新投入你的工作,你必須保護那個最初讓你想要拍片的火花,讓它不會熄滅,你必須用生命去保護⋯⋯。真正點燃你的聲音,就是你自己的聲音──是內在的光。」

從這個月開始到下半年,會有許多台灣好電影給你這樣的感受。他們正在書寫屬於這個世代/時代的「台灣新電影」。請買好你的票,準備入場,一起參與台灣電影的未來。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9339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數位時代6期 (此方案1/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10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