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穿越生與死--安寧病房的「醫」「護」觀點

採訪、撰文/陳雨君    

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是生的一部分。

──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













對人類生活影響甚鉅的西方醫學,在經歷不同的突破和發展之後,確實為人的生命與健康帶來諸多福祉。然而此種面向「生」的醫學,始終面臨自身的極限,畢竟無論醫學多麼進步,人終須一死。面對無法改變的命運,人只能謙卑。當醫學收起它銳利的鋒芒,轉向原先難以直視的「死亡」時,因此有了「安寧療護」的存在價值──醫學再度將它的關懷回到「人」的身上。



安寧療護(Hospice)一字始於十二世紀,原指朝聖中途的休息驛站。現代安寧療護理念是由英國的Cicely Saunders於1967年提出,是擁有專業訓練的醫療團隊,針對癌末病人與其家屬提供的全人照護。在第一座「聖克里斯多福安寧醫院」於倫敦成立之後,此醫療模式便逐漸在世界各地推廣。台灣亦於1990年在馬偕紀念醫院開辦第一家安寧病房。



安寧病房是生與死的緩衝地帶,本文即專訪兩位長期投入安寧療護的醫護人員:南投醫院放射腫瘤科翁益強醫師及馬偕紀念醫院護理部蔡麗雲主任,請他們談論為何推動安寧療護;而在歷經生死洗禮後,對生命又有什麼新體悟。



跳脫肉身侷限,追求心靈平安



醫學院畢業後,翁益強醫師原本在放射腫瘤科服務,時常要接觸許多癌症病人,也目睹過許多病人瀕臨死亡的時刻。根據早期癌症治療的想法,要盡可能搶救到最後一刻,才算對得起病人。然而在這個過程中,病人常常遭受許多折磨,醫護人員看了也於心不忍。直到在因緣際會之下學習安寧療護,翁醫師內心的掙扎才獲得了舒緩和解脫。他認為安寧療護讓自己的醫學之路變得更加寬廣。



賦權病人,身體自主



「所謂安寧的精神是『伴行受苦的病人』。由於末期病人的重重問題並非一個人可以協助,因此需要一個醫療團隊。目的是讓團隊來協助病人,陪伴病人,讓病人雖然身體破敗,但心靈仍能平安與昇華的境界。」翁醫師這樣說。



不過,安寧療護是否意味著對病人的放棄?翁醫師表示,放棄與治療並非一刀兩斷、非黑即白的選擇。安寧療護是放下醫師的權威、讓病人在有充分醫療資訊下擁有更多醫療選擇的自由。這個過程須建立在醫師與病人、家屬大量的溝通之上。



「癌症治療與安寧療護並沒有衝突。例如面對一位治癒率只有三成的癌症病人,癌症醫師的立場會認為即使只有三成,還是要治療!但安寧醫療團隊的不同在於,我們除了告訴病人治療的選項外,也提供先不做治療的選擇。如果病人狀況不是太差,且還有未完成的心願,也許應該讓他好好把握這段時間,等他完成心願後還是可以治療。這兩者的差別在於:一個可能是在治療中辭世,且未完成心願;一個在是完成心願之後離開。雖然醫生通常只負責治療,但透過安寧醫療團隊充分告知病人各種可能,可幫助病人做出最適合他的抉擇。」



醫治生命,回歸人性



醫療從過去發展至今,從來就不是完美無缺的,安寧療護便是建立在「醫療有其極限」的前提上。在台灣因為這個詞彙和「安樂死」過於接近,往往引起一般人的誤會。因此,有時會用「緩和醫療」來取代「安寧」的說法。



而翁醫師談到,「在沒有抗生素的時代,醫生其實很無能。除了外科醫生可以開刀處置外,藥的種類很少,可能只能退燒止痛、什麼事也不能做。在醫學院裡時常提到的一句話: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我們偶爾能治癒疾病,經常能緩解症狀,永遠都要記得寬慰病人。)」



對翁醫師而言,寬慰病人是最重要的態度。醫療進步至今,對人類有很大的助益,它讓人類可以做更多事情、也延長人的壽命;但這也讓人類變得複雜,因為一旦活久了、關係就變多、變複雜了。身為一位醫師,他覺得盡量把握住能做的事,當醫療無能為力時,則應著重在寬慰。醫師不應只停留在技術層面,而是要更深層地去反省和思考。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8450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