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影評─走進夢裡的家屋:《歡迎來到德國》

撰文/林忠模    

片名:《歡迎來到德國》(Almanya - Welcome to Germany )





導演:雅瑟敏‧薩穆德里(Yasemin Samdereli )





出品年份:2011年





上映時間:2011年12月(海鵬電影股份有限公司)







移民題材出現在電影中並不是新鮮事,例如執導過《岸上風雲》(On the Waterfront, 1954)、《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1951)的伊力‧卡山(Elia Kazan, 1909-2003),便曾拍過一部《美國,美國》(America, America,1963),取材自導演的成長經驗,講述一個居住在土耳其的希臘男孩,為了更好生活而千里迢迢來到美國尋求美國夢的故事。









此外,像是好萊塢的馬丁‧史柯西斯(Martin Scorsese)及法蘭西斯‧柯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也分別曾在《蠻牛》(Raging Bull, 1980)及《教父》(The Godfather, 1972)中,將他們本人的義裔移民特徵帶入角色的背景。不論是留存在童年的回憶之中,還是經由父執輩的口述而建立印象,原生國在這些導演的成長經驗裡,雖扮演著原鄉的身分紐帶而確立獨特性,卻也是他們在適應新國度的種種生活時,導致格格不入及衝突的起源。







20世紀的跨國移民潮





有趣的是,在電影發明至今的一百多年間,同時也是世界經歷了數波跨國移民浪潮的年代。20世紀初的美國移民,不管是來自希臘、土耳其、俄國、義大利或是愛爾蘭,甚至是中國,想必都對美國紀實攝影家路易斯‧海因(Lewis Hine, 1874-1940)作品中出現的愛麗斯島(Ellis Island)並不陌生。這個正式進入美國前等待移民審查核准的暫居之地,對這些在母國因政治、經濟因素而不得不遠離的人來說,除了象徵通往幸福人生的關卡,也意味著不確定的磨難與辛酸就在前方等待。





而在20世紀世界史的巨幅震盪底下,其他國家的跨國移民亦不在少數,像是英國電影中出現的印度、巴基斯坦移民蹤跡(如《豪華洗衣店》My Beautiful Laundrette, 1985),便源自英國曾將這些國家作為殖民地,並從之進口大量勞動力的歷史遺緒;而法國與境內阿爾及利亞移民的關係,更可溯自其殖民的從屬結構和爾後戰事的對立(如1950年代的阿爾及利亞戰爭和1961年在巴黎發生的血腥鎮壓)。





若說上述此類移民對於新國度的愛恨情仇來自政治脈絡的殘餘,那麼德國與土耳其或其它東南歐國家移民間的聯繫,則多源起於德國在1950年代的經濟起飛,需要大量人力來填補生產力空缺,遂向這些國家人民招手的契雇關係。而這便是《歡迎來到德國》的核心背景及故事的起點。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171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