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無為而「製」,創作人生─專訪裝置藝術家劉瀚之(2011年台北美術獎首獎得主)

採訪/江婉綾、陳雨君;整理/陳雨君    

劉瀚之 簡介





1982年出生,臺灣台北人。我在近幾年開始構思一些「物件」的製作:是依據人的心理、精神層面並依其「尺寸」而設計的「物件」。這樣想像的假設透露出我試圖將人的內在意識與物件的使用作一個虛妄的連結:人在長時間使用某個物件的同時,其內在的心理意識(在不知不覺中)也會跟著發生變化。





闖入藝術大觀園





我是到大學時才真正投入這個領域,那時我進入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現為「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學系」),國北師重視思辨性和創意的系風,啟蒙了我對當代藝術的認識,這些學習影響到我後來的創作。在修課上,最初是選擇繪畫,到了大三開始選修錄像方面的課,在創作上受到一些老師的鼓勵,畢業後便決定去考研究所。







我想進入與創作有關的研究所,在因緣際會下考進北藝大的科技藝術研究所(簡稱科藝所)。研二快升研三時,學了關於機器的技能,一方面是我在錄像上碰到瓶頸,再加上我看到一些有趣的機械類作品,那種陌生感讓我想嘗試這類創作,於是開始慢慢摸索、學習動態的力學概念等等,然後再向老師或同學請益。





在科藝所的求學過程中,一開始也許是心態上太急、太多期待,覺得自己一定要有所表現,所以當時的創作狀態並不佳,常覺得沒靈感、有創作焦慮。由於當代藝術重視思辨性(亦即有核心思想),我的創作焦慮就是抓不到那個核心,或者做出來的東西和想像之間有無法接受的落差(落差可能來自技術上的缺乏)。但身處在藝術學院中,仍有很多資源可以學習,於是我試著調整創作和學習的比例,把學習的部分放多一點,去接觸其他不同類型的藝術。









獲獎讓創作變踏實





畢業後我先去當兵,退伍之後便開始找工作。曾經找過網路的美術設計、美編、學校助教,但因為不太順利,後來就靠接案子維生。2011年,我申請到一些藝文補助,便能花比較多時間在創作上。我得到「2011年台北美術獎首獎」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在一年的時間內,一件一件慢慢做出來的。







台北獎對我的幫助,首先展現在收入上,我獲得了一筆不錯的獎金;其次,由於北美館會在一年多後排定我的個展,我確定有一個要努力的短期目標,心理上會比較踏實。只是這個確定感仍然是短暫的,因為我無法確定更久以後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在大學時期就知道藝術家這條路只有少數人能勝任,而且生活不穩定,但我仍覺得應該還是會有一些機會。







靠創作維持生活這件事,藝術家能掌握的不是很多,大部分的情況是很不確定。當代藝術年輕的藝術家中,收入比較穩定的通常是繪畫類的藝術家。其他藝術家幾乎不可能靠作品維生,起碼在35歲、40歲以前不太可能,大部分都要靠接案或申請政府補助,也有人會出去工作,在工作之餘才能創作。







不作為的作為





在創作的過程中,我通常不是先想到要表達什麼再去做,而是先有畫面,是偏向直覺式的創作方式。我從生活體驗出發,並非根據特定目標,等到先做出一個系列之後,才逐漸看到這些作品的意涵。從這次獲得台北獎的系列作品,就能看出我一貫的創作脈絡: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315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