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小米歸鄉路迢迢/重新種下部落作物與文化

圖、文/巴清雄 (Rungudru Pacekele)    

2011年年初,在台灣大學種子研究室的奔走下,近百種於三十多年前被研究者帶至美國保存的台灣小米,終於重回母土,並計畫被帶回原部落種植。





看起來這像是一個關於原種失而復得,最後回歸故土、落地生根的故事,但在故事背後,卻隱藏了許多值得探討的面向。特別是,小米原為原住民主食,同時也扮演連結部落族人、維繫文化結構的重要角色,卻在百年之間消失殆盡,甚至需從遙遠的他方迎回原種。小米的消失與重現,具體而微呈現了原住民部落近百年的生活轉變以及環境更迭。







從部落長出靈魂作物





原住民的農業主要是以最簡單的耕作模式,進行自給自足式的生產:農耕栽培制度採用燒墾、輪耕、混種,一旦地力耗盡則休耕異地栽培,即所謂的「游耕」。原住民族群因為廣布在高山、海岸、島嶼等不同環境,部落所在的氣候差異、不同的社會結構均會影響土地的擁有權與使用權,以及栽培與田間管理的方式。原住民農業作物種類多樣,有自野外採集之野菜、竹筍、野果、野蜜,進而由野外採集栽培在部落之頭飾材料、假酸漿、月桃等;傳統栽培作物則有粟(小米)、芋頭(水芋和旱芋)、番薯、台灣藜、樹豆、樹薯、玉米、高粱、稷、南瓜、豆類、山藥、陸稻等。這些作物栽培的種類也會因不同族群及氣候適應性而有區別。





傳統栽培作物中,小米在食用、祭儀、社會流動以及族群文化生命的用途與傳承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文化功能與價值,可說是維繫一個族群文化內外活化的因子。小米的功能與價值會因不同族群而有不同的使用方式、規範與禁忌。在食用的多樣性來看,魯凱族與排灣族的食用方式最為多元,可以煮成稀飯、乾飯、小米糕(泛指一切用小米做的米食)。根據調查,魯凱族烹煮小米糕的種類又可分為好幾種。至於小米釀酒,自古以來只有在小米豐收季節或特別的祭典或婚禮時,才會釀製,供親友、族人享用。由此可以感受到小米在原住民心中的重要性與神聖地位。







傳統生活被迫改變





然而,過去國民黨政府卻認為這個富有文化價值的小米酒違反公賣局私釀酒的規定,因而禁止原住民自釀小米酒飲用。隨著大量公賣局酒品、以產業發展為訴求的經濟作物逐漸入侵部落,長期以來原住民賴以維生、沒有經濟產值的小米作物,便因外力干擾而式微──小米的產量不但減少,連釀製小米酒的傳統知識也隨著耆老的凋零而消失,間接影響了原住民以小米為憑藉的文化相關祭儀。





原住民的生活與社會結構隨著殖民、政策與時代的變遷,使傳統農業的經營出現斷層的危機;由於生活型態的改變影響了食用習慣,不少部落甚至已不再從事長久以來的傳統農耕,以及伴隨農耕而來的各項習俗。雖然這幾年在地文化復興的聲浪提高,鼓勵地方特色的呼聲與行動逐漸高漲,但讓人吃驚的是,祖先流傳的相關傳統知識與傳統作物種源都已消失,其中尤以小米、台灣紅藜為最。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3575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