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一本新雜誌‧一場小革命/訪《攝影之聲》創辦人李威儀

文/林佳禾;攝影/林佳禾    

李威儀





1982年生,《攝影之聲》雜誌主編,攝影創作者。政治大學新聞系畢業,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碩士。2011年創辦《攝影之聲》,在台灣出版,並於香港、中國大陸、日本、法國設有發行據點。





雖然不少媒體都已問過,但還是請你介紹一下自己,以及《攝影之聲》的創刊。





我在大學時代修了新聞攝影之後,開始接觸靜態攝影,常跑暗房。當初拍的不是什麼嚴謹的作品,但有些小型雜誌、攝影書籍,偶爾會拿去用。研究所期間,我曾申請到紐約的視覺藝術學院(School of Visual Arts),在那裡待了一個暑假,遇到一些攝影家、圖片編輯,密集地討論作品和觀念,對我來說是一段重要的經驗。







不過,退伍後進到報社,卻是當文字記者。每天有很多零碎的小事件,不太有自己的時間,拍照也就少了。報社的工作和待遇還不錯,但做了一年,我開始擔心如果繼續下去,可能會開始安於現狀,卻沒有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除了拍照,我喜歡研究攝影、理解攝影;可是台灣除了缺乏有系統的攝影教育,更找不到探討攝影本質的專門刊物,我覺得很可惜,也覺得台灣需要自己的影像觀點和攝影脈絡的整理。辦雜誌,剛好結合了我喜歡的幾件事情,所以決定自己試試。於是,我毅然決然離開了報社,邀集了一些前輩與夥伴參與,從去年九月開始推出了《攝影之聲》。







《攝影之聲》和坊間的攝影雜誌非常不同。除了不介紹器材、不太談技術操作,你所企畫的主題中,寫實、紀實和社會性似乎是個重要的取向,是嗎?







沒錯。我自己拍的東西,如果要歸類的話,也都是寫實的題材。我希望自己的影像能跟社會有所連結,雜誌也是。《攝影之聲》的創刊號主題是「新紀實」,很明確地說明了我最初的關切。





很少人問我怎麼選擇刊載的作品和創作者。我認為「好照片」是有聲音的,它表達了某種觀點或思考,而不只是漂亮、炫目;好的藝術家應該為了傳達觀念而創作,而不是耽溺於類型。這本雜誌雖然看起來是一本「攝影雜誌」,但我認為它更是一本「觀念雜誌」。它是一個和人溝通觀念的平台,而不是單純展示美感的工具。





談到紀實,從攝影的角度連載對特定社會議題、事件的觀察--也就是比較傳統式的報導攝影--是主要的一種呈現方式。創刊前,我曾想過要有一個專門介紹報導攝影作品的單元,希望能彰顯攝影說故事的功能;當時甚至畫過版面草稿,但是後來因為作品尋覓和質量上的考量,沒有實現。





報導攝影的作品不可能即時,它需要更多時間去完成。但現在的平面媒體,能提供給影像作品的版面越來越少;甚至台灣到底還有多少人在做這樣的東西,恐怕都是個問號。







提到報導攝影,我們也訪問了八○年代《人間》雜誌的攝影前輩,談談你對這本雜誌的想法?它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談台灣的報導攝影,不可能不提《人間》;談社會關切的刊物,也不可能不提《人間》。報導攝影與社會關切,正是這本刊物最重要的表現方式與核心價值。





我錯過了《人間》的黃金年代,對它的認識都來自接觸攝影之後零星的閱讀和片段的聽聞。不過,關曉榮老師的「八尺門」連作,曾是我理解該怎麼思考紀實攝影的重要參考。在《人間》創刊號中,陳映真先生訪問關曉榮,當時關曉榮提到從事報導攝影的四個關鍵步驟:「研究」、「思考」、「生活」、「工作」,這四個步驟的先後次序,讓我印象深刻。





不管是攝影或任何藝術創作,研究、思考和生活都是重要的,而且應先於工作。創作不可能憑空出現,藝術也不是真空,必然要存在於社會之中。即便內容是呈現個人的事情,但個人的生活方式和想法,肯定還是受社會的影響。攝影者必須經過前三個階段,確認了自己的創作與社會的關係,才可能進入工作的狀態。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546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