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聽!南風中有人民與土地的哀吟

圖/衛城出版    

80年代大鳴大放的社會紀實攝影風潮早已消退,但2013年7月出版的《南風》,仍讓許多人回想起,曾經以影像及深入的田野觀察,喚起人們關心台灣土地與社會弱勢的《人間》雜誌。本期《人籟》邀請兩位作者:一直關注台灣土地及社會運動的賴和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與長期從事影像實務及教學工作的鍾宜杰,分別由社會運動及探索紀實攝影等不同角度評析《南風》。期盼讀者與我們共同思索追求經濟發展所需付出的代價,及影像做為社會運動的工具,面臨的挑戰與可能性。

〈以誠實,以紀實〉

撰文|鍾宜杰

多年前我做了一個小研究,主要分析探討的是台灣自二戰以後的新聞與紀實攝影師,他們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與政經條件下,形塑出攝影的習癖(habitus)與品味。當時我有幾個疑問,至今尚未解答,其一是:在什麼樣的意識形態與社會條件下,讓紀實攝影在台灣不再有影響力、也不再有人投入?其二是:攝影對21世紀的年輕世代而言,是什麼工具?

曾經消失的紀實攝影

收到《南風》這本攝影集時,彷彿時空錯亂,難以置信這時代竟然還有人願意用這麼不討好的方式進行田野調查,並做成影像報告書。80年代末之後,那群拿著攝影機、照相機在街頭爭取民主與人權的鬥士們就失去了戰場,逐漸轉為拍攝肖像,追尋歷史記憶的殘存影像。從那時候開始,我以為紀實攝影在台灣應該要正式告終了。然而,就像登山客在中央山脈意外看見雲豹或黑熊一樣,原來在商業市場急速擴張、人文思想受到高度商業化與擠壓的環境下,還有鐘聖雄與許震唐這兩位倖免者。

我常在課堂上質問學生,相較於80年代,難道90年代以後的台灣社會沒有壓迫了?難道大家買得起「哀鳳」以後,生活就飽足無虞了?難道知識分子可以透過網路扮起酸民與偵探,滿足於搜索爆料之後,正義就被實現了?所以,不再有人進入田野,不再有人探究問題真相了?這學期,這本攝影集可以做為我自我反駁的證據,如同登山客證明了雲豹還在一般(但這不是真的)。

從1970年代開始,紀實攝影就不斷地被質疑與挑戰,其中包含所謂的「人道主義」是從誰的立場出發、紀實攝影師一定是誠實的嗎?紀實攝影追求的究竟是真實(reality)?還是事實(fact)?或者有更高的真理信仰(truth)?這些問題又存在著主、客觀的爭議,以及被拍攝的人是不是影像的受剝削者?此外,紀實攝影作品往往很容易成為政治工具,造成拍攝者始料未及的效應,有時候是攝影師可預期的後果、有時候則超出預期。這些政治效應,對執著於站在相機背後的人而言,往往是極為沉重且無法回應的結果。例如,台灣許多紀實攝影工作者被冠上政黨色彩的大帽,這些紀實攝影師向來不擅辭令,也不願回應;又因為政治逐漸民主化以及媒體商業化,導致這些紀實攝影師逐漸從媒體退場,拍攝的題材也轉為庶民肖像或藝術創作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4316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 0 1650
人籟論辨月刊一年12期續訂 0 155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