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論語與人生專題-其或繼儒者,百世可知也

撰文/鄺介文    

春秋戰國成為中國思想燦爛勃發的時期,原因其來有自。累積近八百年的周文制度(周朝的行為準則、範式規章),在東周中葉瀕臨崩壞,由於王綱解體,歷史自此打開了一道裂縫,諸子百家便應運而起。在社會劇烈動盪,居下不安,居上亦不安的亂世,哲人針對眼下難題,紛紛提出解決之道。東西哲學的黃金年代時間點相仿(孔子與亞里斯多德僅相差百餘年),意義卻大不同。這時候的中國哲人關注的是現世人生,如何讓思想對應到人民。
然而,無論九流十家有的主張去功利,有的主張去現實,終究只在個別立場見出了個別面向。「法家起來了,幾十年過去就沒落了;墨家起來了,幾十年過去就沒落了。」陳老師認為在這當中,唯有孔子看到了禮崩樂壞背後的癥結。陳老師說:「孔子是第一位接納過往以延續未來的思想家,為什麼《論語》直到今天仍舊適用,因為他不只想解決當下的問題,而是立足於人心共同的嚮往。」

在陳老師看來,孔子的時間感異常敏銳,不單單是「殷因於夏禮、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一類外在規範,更是洞悉了無論時代淘洗興迭,對於安適的渴求永遠是心之所向。孔子設身處地、將心比心的觀察角度,令《論語》當中儘管少有政治思考,卻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註腳。如今我們以《論語》應用到求學、職場、交往、處事,莫不是因為生活中的林林總總,全出於人心二字。

再民主也沒有的思想路數


攝影/任中豪CTPphoto
近代或有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例抨擊孔子,將封建與守舊、專制畫上等號,其實儒家是再民主不過的思想路數。姑且不論孟子率先提出「民為貴、君為輕」,就是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也打通了儒者學優而仕的通道(漢初官員多為沙場上建功立業的莽漢),一洗朝廷氣象。董仲舒捨棄了於執政者有利的法家,反而選擇了「與百姓共享」的儒家,奠定西漢百年盛世。與大秦帝國的極法極刑相較,成效可見一斑。
而孔子儘管官場失意,卻也收之桑榆。陳老師說:「單單從前後期的學生性格就能看出些許端倪,」子路子貢的政治抱負,對照曾家父子的風乎舞雩,孔子自身也起了一些變化。「後期他開始思索如何將周文傳統吸收消化、醞釀整理,進而轉化成為授課教材。《論語》當中所說『學而時習』正是這樣的工夫。」也因為這樣一份教材,讓千百年以後的我們有了奉行的準則。如此塞翁失馬,恐怕孔子也未知是福是禍呢。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11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天下雜誌+任選一刊只要2980元 健康休閒類我最優惠! 精選雜誌任選三刊2999元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旅讀or一年12期 0 158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